当前位置: 首页> 公共服务 > 演展信息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开展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开展

  1月14日上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主办,洛阳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协办的“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聚焦以《皇后礼佛图》为代表的龙门石窟海内外流散文物,首次系统呈现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运用三维数字技术,通过“数据聚合”的方式,实现流散文物的“身首合一、数字复位”的数字化成果,开辟了新时代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新路径,开创“友好合作、多轨并一、数据聚合、成果共享”的流散文物保护利用的“龙门模式”,开启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新篇章。

  展览共分4个单元,分别是“乱世之殇:龙门石窟的盗凿劫掠”“盛世华章:流散文物的复位合璧”“国宝再现:帝后礼佛图的数据聚合”“掇菁撷华: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

  第一单元:“乱世之殇:龙门石窟的盗凿劫掠”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开展

  本单元以图文的形式勾勒出了20世纪上半叶龙门石窟被盗凿劫掠、精美文物流散海内外的历史概貌。首次以时间轴的形式系统呈现当时海内外学者、探险家及摄影师等来到龙门石窟考察的史实。以龙门百年光影新旧照片的形式对比呈现龙门石窟被盗凿劫掠的历史境况,以世界地图分布的形式直观呈现龙门石窟被盗凿的文物目前散落世界各地的现状,瞬间将观众带入20世纪上半叶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岁月。

  第二单元:“盛世华章:流散文物的复位合璧”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开展

  本单元讲述了新时代以来,龙门石窟先后8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归故里的故事。龙门石窟研究院积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数字化回归”新命题。该院运用三维数字技术,对以上实物回归及数字化回归文物中,其中能确认原位的七件流散文物进行了“身首合一,数字复位”,将它们用3D打印的形式完整呈现。同时,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开展流散文物的数字复位研究展示工作中,也探索出了利用三维数字技术探寻流散文物原位,并通过配准符合度定量评价的精确数值来科学评估及确认原位的技术方法。展览以20件展品结合图片的形式,讲述流散文物从颠沛散失到盛世回归再到“身首合一”的不凡历程,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单元:“国宝再现:帝后礼佛图的数据聚合”

  本单元以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北魏《皇后礼佛图》的数据聚合、数字修复为专题,讲述了这件我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美术史上的国宝级文物,讲述了其诞生一千多年后被盗凿贩卖流散海外的伤痛经历。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开展

  近年,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三维造型艺术现代技术应用中心、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大概念及国际合作学术平台下、通过异地造型数据采集、离散数据聚合技术应用,以“数据聚合”的方式,跨越时空,努力完成文化艺术瑰宝失而复得的尝试。详细展示了《皇后礼佛图》造型现状及相关信息调查,逆向数据聚合-数字模型重构-虚拟造型复原研究,构建海外流散文物数据链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了《皇后礼佛图》虚拟复原研究的跨国跨境跨学科的合作背景、复杂严谨的修复程序及背后的故事。

  第四单元:“掇菁撷华: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

  本单元以15件展品集中呈现作为北魏王朝和唐代帝国的国家工程和艺术代表,展示了龙门石窟中包含的反映希腊、印度、中亚、西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艺术、装饰纹样、道教题材、风格元素等中外风物。通过建筑元素、浮雕艺术、彩绘艺术等为公众奉上一道视觉盛宴,让原本深居在龙门山洞窟内壁、平日很难看到的精美造像艺术通过3D打印高科技手段“活起来”呈现在观众面前。

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开展

  本单元亮点纷呈,既包含了反映道教题材的东王公西王母大型浮雕,也有反映建筑元素的多种形制的塔龛,还有利用三维数字技术、科技考古、艺术再现等手段完成的宾阳中洞窟顶藻井的彩绘复原,再现龙门石窟1500年前的彩绘精华。据介绍,这些展品均为首次展出。

  “本次展览首次集体亮相了7件流散文物与造像残存的‘身首合一、数字复位’像,首次将《皇后礼佛图》数字修复的背后故事向公众深入解读。”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此次展览开启了新时代龙门石窟流散文物保护利用的新篇章,开创了“数据聚合”流散文物保护利用的“龙门模式”,展示了数字技术运用于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复位研究展示的新成果。(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梁笑宇 通讯员 高俊苹/文 记者 张怡熙/图)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