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日前颁布,《规划》提出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依托各地市区域优势,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持续推进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建设。联动黄河流域及历史流经地区,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打造集“早期中国”展示、黄河文化发展主干展示、大河文明国际交往为一体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建设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十三五”期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至83项89处,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增加至15项,居全国首位。考古科研基础研究进一步夯实,文物考古前置改革、生态保遗工程、百家博物馆建设发挥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及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黄河博物馆新馆、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规划、建设成效显著,非国有博物馆在政府引导、扶持下发挥出重要补充作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增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项目1项,新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1项。
《规划》提出,到2023年,持续深化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生态保遗工程、百家博物馆建设成果,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办好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遴选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快保护展示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推进“两带一心”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黄河博物馆新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建设进度;持续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影响力;优化百家博物馆建设,积极推动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落地实施。
到2025年,《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的项目谋划全面启动,“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格局初具规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成,郑州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引领性示范作用全面显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建设卓有成效,博物馆群主体馆建设基本完成,中华文明主题乐园起步区建设初具成效,形成较强影响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初具规模,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博物馆新馆、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原考古保护研究中心、裴李岗遗址公园、西山遗址公园相映生辉,系统研究、展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长江流域文明与世界大河流域文明、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文化平台建成。
《规划》提出了2035年远景展望,“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发挥明显引领示范效果,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的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全面建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得到广泛认同,郑汴洛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建成,郑州成为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综合基地、探寻体验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全面建成。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