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信阳市2022年度优秀非遗实践案例③|淮滨:泥塑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信阳市2022年度优秀非遗实践案例,《固始:老缸窑焕发新生命》《罗山:土陶焕发新生命》《淮滨:泥塑助力乡村振兴》等十二个案例上榜。

  据了解,2022年,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和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政府和社会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在“连接现代生活 展现迷人光彩”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了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扩大了传承人群,增强了项目的传承活力,促进了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淮滨:泥塑助力乡村振兴

信阳市2022年度优秀非遗实践案例③|淮滨:泥塑助力乡村振兴

  淮滨县文化部门和以郑镇江、郑保民、郑金宇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项责任和任务,紧密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工作。

  发展非遗泥叫吹产业,成立肖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叫吹合作社,吸纳贫困人群从事泥叫吹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帮助贫困家庭增产增收,实现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和脱贫成果巩固,现有传承人76人,带动23户、脱贫人口102人稳定脱贫,每年每户增加20000元收入。开展引导性适用技术培训,将非遗传承引进教室,建立传习所,开展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200人次,确保受训人员掌握泥叫吹生产工艺。现已吸纳8户脱贫家庭从事泥叫吹生产,实现家庭年收益10000元以上。

  传承和发展有机结合。围绕“沙冢遗址”保护传承龙山文化,大力挖掘肖营泥塑非遗文化特色,通过“非遗传承+扶贫”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产品推介外宣和包装外销,走向社会,宣传推介,让广大居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承载着文明记忆的符号活化,留住根脉,永葆中华文明特色,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建设。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