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记者从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在仰韶村遗址收集的11例墓葬和灰坑人骨研究表明,仰韶时期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7.5岁,龙山时期的平均死亡年龄为40.72岁。
从颅骨形态的测量与分析看,仰韶村遗址中,龙山时期男性、女性组均显示出人种成分的复杂性,龙山组人群更多的表现出古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的特征。而仰韶男性组虽主要与邻近的仰韶文化人群接近,但是,同时体现出西北方和北方人群的特点。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李彦桢介绍,古中原类型人群作为中原地区人群的土著类型,很早便与不同区域类型的居民发生了体质上的交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所以,可能仰韶男性组已经与周边人群发生基因的交流,至龙山时期,人群交流更为频繁和深入,同时也参与了西北方和北方人群的构成。
古人口腔健康情况咋样?李彦桢介绍,仰韶男性龋病患齿率为6.67%,与原始农业5%左右的龋病患齿率较接近,而龙山男性患齿率略高于仰韶男性,龙山女性更高,达到12.5%,已经高出了较发达农业社会的平均值(9.2%)。龙山人群女性的龋病、牙齿生前脱落和牙周炎患齿率略高于男性,这可能说明女性的口腔健康状况略差于男性。在饮食结构中,女性获取了更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仰韶、龙山人群的牙结石高患齿率可能暗示当地饮食中富含较粘性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并且所处生活环境的水质含沙量较大。
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四五千年前的古代先民个子普遍较高。考古工作者根据仰韶2例,龙山7例成年个体推算了身高,龙山男性均高于仰韶男性,龙山女性的最高身高也超过了仰韶女性。龙山男性最高身高达到174.46厘米,龙山女性最高身高达169.58厘米。
李彦桢说,头骨上的筛状眶或多孔性骨肥厚的病理表现意味着人群生前存在胃肠道感染、慢性饮食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症。维生素b12只来源于动物性蛋白质,若生活条件不卫生造成胃肠道感染则会引起过多营养损失,可知,仰韶村遗址的先民们多患有因缺乏肉类蛋白而导致的贫血。并且长期无法摄入维生素C,饮食中缺乏富含VC的新鲜蔬果。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