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汉魏洛阳城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

  《说文解字》中记载:华,荣也;夏,中国人也。“中国人”这个词最早指的就是河洛一带的居民。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而洛阳则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汉魏洛阳城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

△千秋门遗址与宫城轴线建筑位置关系图(西北-东南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汉魏洛阳城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

△千秋门遗址发掘平面图

  1月6日,据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在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遗址发现了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如此规模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晓涛介绍,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在北周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早期门址的形制目前尚不清晰。目前发现了门址西侧的子母阙阙台,阙台始建于魏晋时期,北魏在其基础上加以改建。

  在千秋门门址的阙间广场下层,解剖发现保留有魏晋时期的大型地下水道遗迹。该水道遗迹被北周夯土和北魏砖砌水道叠压或打破。魏晋水道以砌石为主,兼有砌砖;由4条水道构成。水道在门址阙间广场之下呈西北-东南走向,伏流穿过向北直流而去。目前,发掘总长度超过80米。在魏晋水道遗迹以下,还发现汉代的大型券砖水道。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汉魏洛阳城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

△各时期水道关系图

  其中,水道G1中间用立石隔成两个水腔分流,盖板顶面还与地面道路衔接,地面道路与地下水道形成立体交通;盖板上还保留方形孔洞,以便雨水收集。水道皆伏流作石窦穿过宫墙,宫墙下水道的底板上发现有与水栅有关的菱形孔。在靠近阳渠水入口的位置,水道的底板和侧板内侧发现有宽约3厘米的凹槽,应该是设置水牐以调节水量。这些遗迹现象皆可视为后世《营造法式》记载水道施工规范的渊源。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条记载:“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干秋门,古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艺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修理街渠,务穷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非今之所拟,亦奇为精至也,遂因用之。”

  此次干秋门的发掘所获认识,均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由此基本确认,千秋门发掘所获魏晋时期水道遗迹,应是从宫城外阳渠引水入城后,通过石窦伏流的形式,向北注入到宫城北侧西游园灵芝池和九龙池内,属于魏晋洛阳城宫城内园林景观引水工程的一部分,此后北魏孝文帝亦对该区域水利设施进行了再次利用。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汉魏洛阳城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水道遗迹

△水道G1立石分流结构(北-南

  郭晓涛认为,这一整套水利设施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水利工程的成熟技艺,以及当时都城对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改造的认知水平。从汉代水道、魏晋水道、北魏水道均在此处分布的情况综合分析,干秋门区域是汉魏洛阳城宫城的历代延续、不断重建的水利枢纽。

  “此次发掘的水道是汉魏洛阳城谷水—阳渠水系的其中一小部分,联系到近年来附近区域谷水水系水利工程的考古发现,有利于理解从二里头时期、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时期大型水利工程与城市景观塑造之间的关系。”郭晓涛说,水利考古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次发掘为未来探索汉魏洛阳城水利设施对都城园林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考古依据,也为当代城市规划中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新时代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