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下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仅对乡村经济振兴、组织管理水平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近些年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产业升级、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同样功不可没。可以说,数字化是一个关键的端口,链接了乡村振兴的大部分要素,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正是努力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乡村振兴”这两大战略的关键举措。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为乡村文化发展插上数字翅膀,重塑乡村文化形态。数字技术进入乡村文化建设领域,起的作用一是桥梁作用、链接作用,数字技术搭建起了信息双向流通的桥梁,不仅让外部文化资源和信息进入乡村,也使得乡村文化资源信息能够更好地向外传递;二是要素作用,数字化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意义,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个著名的论断: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媒介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而且塑造和决定我们交往和行为的范围与形式,进而影响社会文明形态。数字技术也是如此,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提供传播的载体,而且有助于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化的样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资源和生产要素。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从生产端传导至生活端,从而形成具有乡村特色、拥有数字化内核的独具一格的乡村数字文化,这是内嵌在乡村文化建构过程中的文化形态。也正是因为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数字化时代的乡村文化在科技融合度、文化传播力、文化产品分享性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乡村文化不同的内涵,是一种新型的、面向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乡村文化。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推动文化产业扎根乡村文化土壤,激活乡村社会文化生态。乡村社会不仅需要消费优质的文化产品,也要努力生产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数字化是一个巨大的引擎,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乡村能够更好地将自身特色文化产品,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文旅产品等推向文化市场,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使乡村融入整个大的社会文化产业体系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乡村产业发展与振兴首先需要精神文化的振兴,借数字化发展的东风,有助于整合乡村的产业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等,更好地激活乡村社会发展,提振乡村社会的整体精神风貌。以文化数字化助推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进步,扫除封建迷信文化残存,优化了乡村社会文化软环境,使乡村文化信息畅达,乡村文化生态日益活跃且富于魅力,也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扎根农村,愿意到乡村去发展一番事业,并且能够做出一番事业,使乡村成为人们“回得去的故乡”,使乡村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中成为能够守望的全民族精神家园。
将数字化融入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补足文化短板,促进社会精神富裕。相对于城市,乡村居民居住分散,文化活动相对匮乏,文化基础设施比较欠缺,这是长期以来困扰乡村文化建设的难题和短板,数字化能够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是破解乡村文化建设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其应用场景和实践模式更明确、更关键、更实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数字技术能够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效率、加大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实现乡村文化的共建共享,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乡村振兴,精神文化上的富裕是基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网络覆盖率已经实现了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拥有了在互联网冲浪的机会,大大提升了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了精神上的共同富裕。随着数字文化要素加快流动和5G等技术落地,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也能更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可以说,数字技术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实现经济脱困与文化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首先要防止数字文化资源低效化建设。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是时代所趋,是百姓所盼,等不得,但也急不得,需要科学合理地把握数字化发展的节奏,不可揠苗助长,也不可因噎废食。要防止盲目跟风赶时髦,要根据乡村社会文化发展实际量身打造,量力而行,防止数字文化资源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的虚置与失衡,导致巨大的投资浪费和人才空耗,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数字空间的分享性特征,实现数字文化资源批量建设和个性化建设的结合。其次要抵制文化内容低俗化生产与传播。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需要进一步挖掘、保护与传承,数字化技术是一个绝佳的记录手段和传播渠道,以大数据技术记录乡村文化遗产,借互联网平台传播乡村文化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真正尊重乡村文化,了解乡村文化,不要在网络传播中将乡村生活变成低品质的文化秀场,不要在数字空间中将乡村文化变成城市文化消费的附属品。数字化发展应传递乡村文化正能量,重塑乡村文化传统与时代结合的新风貌。第三是反对简单的嫁接式思维。目前我们倡导“数字技术+乡村文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嫁接,文化数字化发展是将数字基因真正融入乡村文化的肌理和血液,成为乡村文化生态的一部分。数字化建设要真正深入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灵魂,深入乡村文化应用场景,而不只是附上一层数字化的皮。这就需要我们在坚守乡村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创新思维,积极引入文化创意理念。数字化赋予乡村文化创新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借助数字化发展,开拓文化建设新思维,开辟乡村文化发展新空间;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催生新的乡村文化业态。同时,我们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到始于传统,又能突破传统。最后是要防止文化数字化变成逐利游戏。我们要坚持数字文化服务乡村、服务人民的理念,利用数字化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实现乡村与城市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总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数字赋能空间,我们要加快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优势,挖掘、保存和传承弘扬新时代富有魅力的乡村文化,让文化数字化照亮乡村文化发展的未来之路。(黄仲山,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