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蔡全法:情倾考古五十载,无怨无悔一辈子

蔡全法:情倾考古五十载,无怨无悔一辈子

2018年冬,蔡全法在新郑工作站做研究

  蔡全法,1946年12月生,河南孟津县人。1972年起,长期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新密打虎亭汉墓石刻拓片和壁画临摹,少林寺千佛殿壁画临摹、揭取、复原工作,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等。长期主持新郑郑韩故城、新密古城寨龙山城址的发掘。清理古墓葬千余座、车马坑10余座、殉马坑108座、青铜礼乐器坑23座,还发掘古遗址和古城址数十万平方米,主编著作二部,合作主编著作一部,发表论文、报告和其它文章200余篇。研究课题涉及古城、古国、古环境、青铜礼乐器、古陶瓷、石刻、绘画艺术、冶金铸造及古文字等。现已退休,仍主持《新郑郑韩故城》及《新密古城寨》发掘报告的编写研究工作。

蔡全法:情倾考古五十载,无怨无悔一辈子

1982年蔡全法在柘城发掘汉墓

  与考古结缘 工整的字体是加分项

  1972年的中国,包括考古在内的千行百业出现人才断层。为尽快补充考古力量,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开始从各地选拔人才,在洛阳孟津工作的蔡全法有幸被选中。

  蔡全法:那时候,省文物工作队和省博物馆还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就是河南省博物馆招收工人。我到博物馆以后,填履历表,人家认为我的字写的还可以,就把我分到了博物馆的库房,负责填写文物的卡片。因为卡片的内容都是一笔一画写的,字体要求比较工整的,所以最初我就做了几个月的填写文物卡片的工作。

  墓室内拓印石刻 三个月少见天日

  新密打虎亭汉墓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华东汉第一墓”。壁画墓中的宴乐百戏图、相扑图、车马出行图……,画像石墓中的地主收租图、迎宾图、庖厨图……,构成两座色彩绚烂的汉代艺术殿堂,对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丧葬习俗、绘画成就、乐舞杂技、雕刻艺术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蔡全法:情倾考古五十载,无怨无悔一辈子

1973年3月,蔡全法与王与刚、杨国庆在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拓画像石拓片

前1蔡全法 后2王与刚 后3杨国庆

  为更好地保护、研究打虎亭汉墓,1973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计划对打虎亭汉墓的石刻进行拓印,对壁画进行临摹,蔡全法成为成员之一。不过那时的蔡全法,虽然有一些美术功底,但对拓印和临摹则是完全陌生。

  蔡全法:我和杨国庆同志,由王与刚老师带着到新密打虎亭汉墓的1号墓拓印石刻拓片。刷纸、砸纸、上墨……王与刚老师就这样教了我们一遍。王与刚老师刚把我们教会,他就生病了回郑州了。

  墓门拓了以后,就要进入墓室。到墓室了以后,贴上纸不干,潮湿啊,墓壁上都是往地下滴水。不干,这咋拓?一拓就阴了糊了。后来就用1000瓦的碘钨灯去照。每张拓片面积比较大,甚至有的都是一个壁,我们白天没有休息过,抓紧往上贴纸、刷纸、砸纸,砸了以后有起毛的地方再用鬃刷稍微刷一下,烂的地方再补一补,干到晚上11点左右才能给它干完。就这样我们连续干了三个月,把打虎亭汉墓1号墓从墓门到墓壁,所有的浮雕的也好,线刻的也好,拓了两遍。

  连续三个月的少见天日,在拧出水的潮湿墓室里拓印拓片,也让蔡全法落下了膝关节怕风湿的毛病。

  学习壁画临摹 把全村人当素描模特

  石刻拓印完毕,蔡全法又无缝衔接转入新密打虎亭2号墓的壁画临摹工作。在这里,蔡全法边工作边学习,虽然辛苦,但也收获着快乐。

  蔡全法:我们吃过晚饭,要坐4个小时画一张人头像素描,结果把打虎亭那个村子的大人、小孩几乎画了一遍。这个训练对我来说,理解黑白灰的关系、人脸部的结构,非常重要。在这期间,我还看了不少画册,油画、国画等都有,还学了一些美术史。虽然学点皮毛略知一二,但是它都是有用处的,以后用得着了,就知道去查什么书,这给我后来的研究和工作都带来很多方便。

  五个月的壁画临摹完美完成,打虎亭汉墓的壁画临摹也为蔡全法整修少林寺千佛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制熟宣纸 整修少林寺千佛殿

  少林寺千佛殿五百罗汉大型壁画,创作于明朝末年,壁画绘制于殿内东、西及北壁三面墙上,高7.5米,长42米,面积约320平方米。不过在千佛殿壁画临摹、揭取、复原的时候,蔡全法他们不再为技术发愁,而是遇到了宣纸不符合要求等诸多新问题。

蔡全法:情倾考古五十载,无怨无悔一辈子

1979年秋,蔡全法在少林寺千佛殿临摹壁画

  蔡全法:临摹壁画得用熟宣纸,正好那一段郑州市场上没有熟宣。工作不能停,咋办?后来我就打听熟宣是怎样做成的。

  “做熟宣得用矾。” 卖纸的说。

  我接着问:“矾的用量多少?”

  “我们也不知道,这上头一上矾它就成熟宣了。” 他说。

  我就回来先试,第一次试,用矾用的量大了,它不上墨;接着再试,矾的用量小了它会阴。为了把握矾的用量,我就反复实验,最后成功了,千佛殿壁画临摹用的纸都是我上过矾的。总之,就是想办法把工作尽量做好,不至于停顿,自己做一些努力,一个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推进文物保护 留住历史记忆

  198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河南省博物馆分开,成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蔡全法留任研究所工作。1982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基本建设投资热潮。这一年,蔡全法完成千佛殿的工作后,便被派到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在新郑,蔡全法一干就是20年。这20年,他始终秉承着“保护第一、发掘第二”的原则与宗旨,不断为文物保护奔走。

  蔡全法:改革开放了以后,基建任务逐渐增多,有些项目它是违章的:考古发掘肯定耽误工期,而且基建项目还得拿发掘费,所以有些不懂文物法的管理人员,趁晚上没有人检查,就弄两辆推土机,哗哗哗……一大片都推没了。文物是挖一点少一点,它不可能再生,挖没了就没了,哭天没泪。

  在县里开会的时候,要搞大型项目,基建单位会去,县里主抓的领导也去,我也去,到那我就给他们宣传文物法,文物保护的意义、发掘的意义。有时候开会的时候,我说,“这是重点区,你不能修。”人家就说,“坚决要修。”“修了我就要挡,这是我的责任。”你要不坚持,这些文物就没了。

  为了解决基本建设中出现的文物违法问题,蔡全法还从根本上找原因,探索基本建设项目中文物安全的规范管理模式,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申报流程。申报流程的规范落实,留住了不少文物,也留住了不少历史记忆。

  蔡全法:在基建流程上,过去就是,这个地方需要发掘或者不需要发掘,就打个招呼。一开始我也是那样,后来我觉得不行,将来时间长了,到底这个地方有没有进行考古,没有依据,就会有矛盾。

  后来我就完善了申报流程,并将其固定下来。考古钻探以后,3天最多4天以内,拿出考古报告,需不需要发掘,我们提出意见。出材料的话我们是出几份,转到新郑市文管所,文管所再转到郑州市,郑州市再报到省文物局,一级一级报,就形成一个大家都遵守的管理办法。这样的话对基建,对文物保护特别都是有很大的好处。

  在我的心目中发掘是第二位,不是第一位,保护文物是第一位。我曾经跟新郑市文物局的有些局长说,“你要记住,你之所以当文物局局长,是有这些文物,如果没有这些文物,你这局长不需要了,所以要把文物保护、文物管理放在第一位,考古是第二位。”

  发掘重大遗址 填补历史的空白

  在新郑工作站,蔡全法还长期主持郑韩故城的发掘。他在不断调查发掘过程中,完善了郑韩故城布局的研究,在西城(内城)发现了宫城西墙、城门、道路与手工业作坊遗址。在东城(郭城)发现并发掘的郑国祭祀遗址,入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调查发现的韩国侯王陵墓群,填补了长期没有韩国高级贵族陵墓的葬制空白。发掘出土的韩国牛肋骨墨书账册及对账册文字的考释,填补了我国财经史上缺少国家级账册的学术空白。数十年来首次解决了郑韩故城遗址年代与器物分期,成为东周考古年代学与类型学的重要标尺。

  蔡全法对新密古城寨龙山城址的发掘,首次发现在夏代纪年之内的龙山文化晚期、存在于地面之上的雄伟城墙和宫殿廊庑建筑基址,这也成为二里头宫殿廊庑建筑基址的先河之作。2000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2年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这些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都提供了史料支撑和数据支持。

蔡全法:情倾考古五十载,无怨无悔一辈子

2013年蔡全法在泌阳小马庄遗址调查工作照

  立德树人 培养后辈考古人才

  在墓葬、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蔡全法立德树人,注重发掘技术的接续与传承,培养了一批技工人才。

  蔡全法:考古工作者经常在田野间忙碌,个人精力投入巨大,所以一定要培养后备力量。年龄大一点的要带年轻的,年龄大的和年轻的都要去培养熟练的技术人员,这样可以减轻工作量,把握重点,对遗址科学的发掘是一个保证。

  2011年蔡全法等在新郑工作站整理铸仓城铁遗址工作照

蔡全法:情倾考古五十载,无怨无悔一辈子

  常用的这些技工,不能“单打一”,要让他既可以发掘,也可以绘图,也可以钻探。因为老是去钻探不去看发掘,那么钻探的到底准不准,咋去验收,就是靠发掘去验收。所以一定要叫他们钻探了以后,有机会去参加发掘,知道我钻探的漏掉了什么,判断错了什么,哪些是正确的,哪种遗迹现象是什么形状,它的深度,它的层次叫他都熟悉,这样的话就提高他的判断力。

  退而不休 整理编撰考古资料

  从1972年到2022年,蔡全法致力于考古事业已50个春秋。已经76岁的他至今退而不休,还在整理编撰着郑韩故城的考古资料。他说,情倾考古五十载,无怨无悔一辈子。

  蔡全法:我这些年没有白费光阴,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由不懂到懂,由不精到精,它是一个过程,还是值得庆幸的。

  我觉得,学习应该博览群书,厚积才能薄发。你没有积淀,就发不出去,只有知识积淀不断的加宽加高,你才不会看到一种东西、看到一种迹象,解释不了,甚至于麻木不仁的就过去了。写东西不要贪图太大,哪怕是一字、一个遗址,能够给它分清楚、说清楚、能够科学得去反映一个遗址的面貌,去科学地解释它,我想这就可以了。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要不怕在田野上滚爬摔打,坚持再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特别策划《我的考古故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出,您可以通过FM95.5 FM102.3 AM657河南新闻广播、大象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收听关注。

责任编辑:毛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