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洛阳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正在洛阳博物馆紧锣密鼓地布展中。永宁寺作为北魏王朝的皇家寺院,不仅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其内的永宁寺塔作为中古时代的“第一高塔”,更是成为北魏洛阳城的“地标”建筑。围绕这座饱负盛名的永宁寺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皇家首刹”,地位尊崇
“以永宁寺的建造为代表,北魏时期佛教与佛寺建筑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队长刘涛说,寺院林立是北魏洛阳城的显著特点。北魏是佛教大盛的时期,洛阳作为首都,是当时佛教传播的中心,城中寺庙数量众多。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描写了洛阳城中梵刹林立的景象,全书以永宁寺为开篇,正是因其为北魏王朝“皇家首刹”的尊崇地位。
为何永宁寺的地位如此特殊?刘涛说,北魏洛阳永宁寺是对平城永宁寺的延续,而且都是北魏孝文帝设计、规划的。孝文帝迁都洛阳初期,便诏定“太和之制”。循此规定,北魏洛阳城修建之初,仅在内城规划了一座佛寺,即为永宁寺,其余佛寺皆设于外郭城。永宁寺焚毁后宣武帝所建造的景明寺,虽占地面积更大,但已处在外郭城之中了。
然而,到了景明年间,因为北魏宣武帝同样崇信佛法,这个规定就被打破了。此后,洛阳城的佛寺数量迅速增加,最兴盛时有佛寺1300余座,遍布内城和外郭。宣武帝病逝后,年幼的孝明帝即位,实权则由胡太后掌控。胡太后极度热崇佛教,掌权后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其中最为浩大的工程便是修筑宏大、奢丽的永宁寺塔。
“作为北魏时期主要译经场所,佛教许多流派都在此译出多部佛学经典,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刘涛说,永宁寺建成后,吸引了众多中外高僧、皇族居士云集于此,译经传经礼佛,使永宁寺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地。
土木之巧,冠于当世
从汉魏洛阳城阊阖门遗址出发,沿着铜驼大街南行数公里,路西侧一个巨大的近正方形土堆便是考古工作者确定的永宁寺塔基遗迹。塔基平面呈方形,分三层,顶上两层在地面上屹立可见,底层夯基四周约百米,中层、上层面积逐级缩小。
刘涛说,铜驼大街位于北魏洛阳成宫城正门和正殿正前方,南面直对大城正门宣阳门和城南的祭天郊坛圜丘,显然是作为都城的轴线大街规划设置的,也是后世都城宫前中轴线大街的雏形。永宁寺毗邻都城中轴,其重要地位也可从此窥见一斑。
“永宁寺塔无疑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并有很大可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刘涛说,据《水经注》载,永宁寺塔高49丈,有学者曾作推算,其高度约合今136米,可谓是北魏洛阳城中最引人瞩目的“摩天大厦”。其规模宏大,建造技术高超,在佛塔结构、寺院布局等方面都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塑像之美,融合南北
永宁寺遗址是如何被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刘涛介绍,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汉魏洛阳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勘探,并结合文献记载,确定了永宁寺的大致位置。
此后,考古工作者多次对永宁寺遗址进行发掘,不仅揭露出寺院院门、中心塔基和后殿建筑基址等众多建筑遗迹,也获取了永宁寺的规模、形制以及木塔基础建造结构等重要信息。同时,永宁寺遗址出土的大量泥塑佛像残件,不仅丰富了塔内造像的内容,而且个个造型精美,堪称中国雕塑史上难得的艺术珍品,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北魏永宁寺泥塑人面像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
“永宁寺遗址发掘出的遗迹与遗物,对研究历史、建筑史以及当时的佛教文化和雕塑艺术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发现。”刘涛说,永宁寺出土塑像,虽多残破,但数量庞大且集中出土。它们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融合了北方、南方的艺术特征,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洛阳风格”。结合洛阳地区北魏石窟造像、石刻画像、墓俑艺术来看,这也反映出了一种多元风格的融合。这种艺术风格是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可谓是中古时期艺术变革的高峰,极具辨识度。同时,这种风格也为隋唐盛世的艺术文化风格奠定了基础,并进一步影响海内外多地。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