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又称“引漳入林”工程,系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当地党委“重新安排山河”的号召下苦干十年修建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它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解决了67万人民基本用水问题,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工程科学利用地形地貌,巧妙设计规划,使引水、蓄水、排水、灌溉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是新中国民用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成就。工程建设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红旗渠
一、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的真实见证
林县自古苦旱,历代兴修水利从未间断,较为著名的有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的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的谢公渠等等。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作用,一些渠段与红旗渠相连接,至今仍在造福林州人民。
红旗渠源
修建红旗渠继承了当地治水传统和技术经验,是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同时也印刻着时代烙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新的社会制度下,林县人民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修渠过程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组织作用,林州地区15个人民公社组建15个分指挥部,动员指挥数万民工带着铁橛、铁锹、小推车浩浩荡荡奔上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启修建红旗渠这一气势磅礴的宏大工程。
千军万马上太行 摄影/魏德忠
在太行山上的奋战中,数以千计的人们用独轮车把修渠用的水泥、石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摄影/魏德忠
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费不足就组织工程队到各地承揽建设项目筹集资金,各项物料能省则省,光是自制炸药就省出500余万元。广大人民群众不畏条件艰难,奋战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间,没有合适住地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薅把茅草当铺垫,真是“铺地盖天”。渠首大坝截流时,任村公社的男女青年们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筑成“人墙”阻断激流。东岗公社组织70余名强壮劳力,腰系绳索,凌空打钎放炮,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崩出渠基来。青年民工把豪言壮语写在太行石壁上:“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
凌空除险 摄影/魏德忠
他们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在坚韧陡峭的绝壁山巅挖砌垒筑宽2米、高3米、总长度达到1500公里的引水墙。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81位修渠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劈开太行千重山 摄影/魏德忠
周恩来总理一次关于外事工作谈话时说:“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要让他们多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1970年中央批准林县为对外开放县,到1980年止,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外宾达11300余人,涉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
岁月不语,唯渠能言。红旗渠浸透林县人民奋斗的汗水,镌刻着民族奋发前行的印记,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随着它的故事漂洋过海,也成为跨越民族和国界的精神符号,享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
红旗渠青年洞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时讲到,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要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
二、我国的红色水利遗产拾萃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领导人民兴修水利、驱除水患、发展生产。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在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专门设立机构负责领导水利建设事业。党的治水实践造就大量水利工程遗产。江西上犹县营前镇石溪红军渠建于1932年,是彭德怀同志为解决当地农田灌溉用水,率领红军官兵与苏区人民所建。彭德怀亲自现场勘查地形,构思制定工程方案,并肩奋战20余天,修挖水渠,加固水陂。90多年后,它依然发挥作用,浇灌着当地千余亩土地。2012年上犹县人民政府将石溪红旗渠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内裴庄渠缓缓流过,它是解放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和延安精神的历史见证。它的修建克服了工程复杂、资金紧缺、洪水冲毁等诸多困难,建成后将枣园、裴庄一带变“靠天吃饭”为旱涝保收,极大地惠及了当地群众,裴庄渠由此被称为“幸福渠”。彭真渠位于山西盂县北九十里的梁家寨乡。1941年晋察冀边区政府领导抗日根据地人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时任北方分局书记的彭真同志批准拨米三万斤资助群众在此开山修渠。经过五年艰苦努力水渠终于修成。为感激彭真同志和边区政府的关怀,当地群众把渠名称为"彭真渠"。2006年阳泉市将彭真渠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展现出惊人的力量。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和日益增大的粮食生产压力,从治理淮河、黄河和实施荆江分洪工程开始,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大会战,重大工程遍地开花,丹江口水利枢纽、青铜峡水利枢纽、刘家峡水利枢纽、北京密云水库等都在这一时期开工建设。
向阳渠
向阳渠位于江苏徐州城北铜山县柳泉乡。上世纪70年代,柳泉人民在一无水源、二无经验的情况下,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修涵洞、建水渠、开人工河,引来微山湖水,灌溉柳泉万亩良田,大搞旱改水,使当地取得粮食丰收。在修渠凿洞过程中,当地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2011年,向阳渠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阿里札达县萨让乡,当地边防连战士和村民用简易的劳动工具用半年时间在半山腰修通了一条3里长的当巴水渠。在此过程中,两名战士坠崖牺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地群众称这条水渠为英雄渠。这名字里有当地群众感党恩的诚挚之心和对部队官兵的敬仰之情,也凝结着军民一家的鱼水情谊,记录着当年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巴东水流坪灌渠工程号称“巴东红旗渠”,同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历经十多年建成。水渠紧贴峭壁,依山就势,宽约两米,蜿蜒数十公里。在当时条件简陋、设备奇缺的情况下,人们用简易的工具和原始修筑方法,冒着生命危险辛勤努力,终将这条绝壁天河修筑完成。201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巴东水流坪灌渠工程
浩良河骆驼山水利工程设施位于黑龙江省浩良河镇。1975年,为解决农业土地灌溉问题,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村民及干部职工、学生等义务献工,修筑该水利工程。工程由蓄水区、堤坝、导流转角渠、闸门、泄水渠等部分构成,为当地的农业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处反映20世纪70年代当地民生状态的工程设施。2011年,伊春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治水的历史是百年党史重要内容,治水的巨大成功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红色水利遗产真实见证这一历程,向世人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真实答案。
三、红色水利遗产的概念范畴
据统计,在2021年完成公布的全国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中仅包含86处红色水利遗产,占总数的0.5%,这一数量与实际状况差距很大,大量红色水利遗产未得到调查认定,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更少。
这其中首要问题是要明确对象的概念范畴。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有两个:第一个是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于革命文物的定义: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第二个是2021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水利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国家水利遗产认定的三项条件:一是在中华文明史,特别是在水利发展史上,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精神文化传承等具有重大意义或产生重要影响;对当时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二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涵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景观欣赏等方面的知识、制度和技术,在其所处历史时期较为先进宏大,具有独特性、代表性或唯一性;在推动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水利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三是具备良好的保护或利用基础,当地政府或者有关管理单位制定了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鉴于第三条与价值内涵认定无关,不应作概念范畴定义参考。
由此笔者认为,红色水利遗产可以概括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技术,发扬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精神,发挥创造力与能动性,克服困难建成的各类水利设施,它们对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经济建设条件、推进社会进步产生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影响。经过岁月消磨,这些水利设施已经丧失或部分丧失原来的使用功能,以一种历史遗产的形式,有些甚至以遗址的形式存在。
四、红色水利遗产的价值体系
从概念范畴出发,以红旗渠为例,结合对其他水利遗产情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对红色水利遗产的价值体系构成作如下分析。
一是历史价值。红旗渠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集体合作开凿民用水利设施的历程,是一代林县人发扬“战太行”的精神和智慧,改善自然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记忆载体,也是平顺县和林县人民历史情谊的重要见证。推广开来,红色水利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特殊自然和社会条件,特有的组织形式、生产力水平和精神状态下,党领导人民建设水利设施的历史见证。
二是社会价值。红旗渠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提升,经过“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时代演进,林县已由原来贫困落后的农村风貌转变为崭新的城市风貌。红旗渠的历史是民族精神良好滋养,激励中华儿女蓬勃向上、砥砺前行。总体而言,红色水利遗产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建设者们在一定时期共同奋斗,形成较为稳固的文化传统,经过教育感化代代相传,成为红色基因重要源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支撑。
三是科学价值。部分红色水利遗产还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展现了非凡的工艺水平。红旗渠是林州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巧妙地将水利科学技术与民间经验智慧结合在一起光辉典范。总干渠整体设计方案很富有创造性,对水流量有着精确测算,渠道水平长度达到70 公里,而高程仅仅下降10米,是山区等高线灌溉渠的杰出代表。进而有专家认为,红旗渠是一系列水利设施巧妙组成的复杂水利工程,与我国古代的都江堰、郑国渠和以色列的沙漠滴灌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治水用水的伟大智慧结晶。
四是艺术价值。红旗渠体总干渠处于太行山崖壁处,与山势浑然一体,展现了水利工程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壮美场面,在干渠经过的平原地区,形成优美的农业景观风貌,渠道、渡槽、枢纽等宏伟壮观、工艺精巧,体现了独特的工业美学特质。多数红色水利工程与高山峡谷、江河湖泊等自然元素,以及农田村落、道路工厂等工农业设施像依存,共同形成了优美和谐的人文自然景观,因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此外,部分红色水利遗产建造过程深受当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影响,特有的建筑工艺、号子、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部分红色水利遗产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发展红色教育培训,带动了人流物流,助力村民致富、乡村振兴,因而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教育意义和经济价值。
五、未来展望
不论从个体的微观分析,还是整体价值判断,我国红色水利遗产都具有巨大价值,值得高度关注。作为独特的遗产类型,红色水利遗产保护工作既面临与其他遗产类型相同的共性问题,也有鲜明特殊的个性问题,亟待开展系统研究,统筹推进。近年来保护红色水利遗产日益受到关重视,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委员专就红色水利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提案。
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处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为红旗渠的保护利用和我国红色水利遗产的传承发展都提供了重要契机。
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红色水利遗产保护必然扬帆起航,不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持续取得崭新的成绩。这一宝贵红色资源必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辉,激励国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作者:梅不争)
责任编辑:毛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