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图》栗东旭/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在驻马店市汝南县县城西关,始建于隋唐的二孝祠,就是祭祀董永、蔡顺两位孝子的祠堂,原先规模很大,楼宇殿阁数十楹,民间称为四方院,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毁,后来有人在原址上盖起三间小庙,解放初被拆除,今遗址尚存。城西五十里有“二孝庄”,据《汝宁府志》载,是汉代蔡顺和董永的故里,因二人皆为受人尊敬的孝子,故称“二孝庄”。
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董永卖身葬父”故事的,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而“天仙配”的神话传说,正是以此故事为蓝本。
董永出生于董家庄(今山东青州博兴)。小时候母亲死了,与父亲相依为命,董永常让父亲坐在小车上,推着他去田间劳作。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山东青州黄巾军起义,渤海骚动,董永父子为避祸乱迁至汝南。
几年以后,董永父亲死了。他无钱埋葬父亲,就在一富家卖身做了长工。主人家知他孝顺长辈,便给了他一万文钱,并打发他回家办丧事,于是,董永护送亡父灵柩回到家乡,葬于城北。
董永在家守了3年丧,期满后便要回主人家,为他服务。那天走在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他遇到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主动问了董永不少情况,最后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跟着董永一同到了主人家。
主人对董永的到来有点意外,说:“我不是将钱给你了吗?”董永说:“是的,承蒙先生好意资助,我父亲顺利埋葬了。我虽是贫穷没见识的人,但我懂得有恩必报,所以愿意来您家做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主人说:“既然这样,那么这女子能干什么?”董永说:“她能纺织。”主人说:“你们若要答谢我,那就请你妻子织100匹丝绸吧。”董永答应了,妻子就开始纺织。谁也想不到,100匹丝绸,她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
主人欣喜万分,便让董永夫妇回家。在路上又见到了那棵大槐树。那女子说:“我是天帝之女,因你十分孝敬父亲,所以天帝派我下凡来帮你还清债务。如今债已还清,我也得归天了。”后人有诗写道:“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董永的故事在三国曹植《灵芝篇》中也有记载:“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慵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后来在干宝的《搜神记》,明朝的《织锦记》中也有类似记载。
董永的故事最初只是汉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孝子故事,但是历史却选择了董永作为孝文化、孝观念宣传的典范,一直流传至今。在流传过程中,董永的故事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由孝子故事演变为爱情故事。从民间故事的衍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众的感情与想象的巨大作用。
蔡顺,字君仲,东汉汝南郡人,以至孝称。据说有一次,蔡顺外出砍柴,砍到一半,突然感觉心慌气闷,预感出了事,就匆匆忙忙往家里赶。
原来,是家里来了客人,无人接待,老母亲着急找蔡顺,无奈之下,就咬了一下自己的指头,没想到母子连心,远在外的蔡顺感应到,匆忙赶回。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米面昂贵,蔡顺只得常去采桑葚回来充饥。有一天,蔡顺又外出去采桑葚,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红色的。比较熟的桑葚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
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农民起义军。士兵厉声问他:“为什么桑葚要分两个篮子装?”蔡顺答道:“黑色和紫色的比较熟,比较甜,是给我母亲吃的,红色不太熟,是给我自己吃的。”
起义军感动于他的孝心,就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要他带回去侍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有诗云: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蔡顺的母亲生前害怕打雷,所以每逢下雨,蔡顺就跑到母亲的坟前,用身子遮挡在母亲的坟上,陪伴在母亲身边。这件事感动了当时的汝南太守韩崇,他专门给蔡顺准备了辆车,方便他下雨快速地赶到母亲的坟上。
明代兵部尚书汝南人傅振商的《仙桥夕照》一诗中写道:“二孝庄前迹已陈,黄姑解佩旧河津,年年七夕通灵会,曾忆桥边会巹人。”
在今天,这种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和谐家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