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习近平在接见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代表曾深情地说:“我也很想去看一看安阳的殷墟,去中原大地寻根问祖。”时隔十一载,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视察,他说道:“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殷墟 我向往已久
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习近平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来到车马坑展厅,查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总书记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字发源地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小屯村的中草药“龙骨”上的古文字后,甲骨文正式闻名于世。1928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我国正式开始了对殷墟的自主科学考古发掘,一个3000多年前璀璨的王朝——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自此,殷墟考古发掘几未中断,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惊世发现,确认殷墟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随着考古发掘,更多具有价值的甲骨文、车马坑等出土,全方位展现灿烂的殷商文明。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曾指出,“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中华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人们走进殷墟博物馆,追索着古今文字的变化。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5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7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寄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一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新时代殷墟遗址的保护、利用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为安阳的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