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工作动态

“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重渡沟营开工仪式举行

2393153686092295

开工仪式现场

  近日,“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重渡沟营开工仪式在重渡沟景区农耕村田园牧歌举行。

9669601106863169

与会领导为重渡沟营顺利开工建设奠基

  2021年,重渡沟风景区成为“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意大赛的赛区以来,经驻村创意导师们的指导、参赛团队的设计、施工人员的协作,打造了8个空间,11个文创项目。纺织院、土陶坊、醋坊、竹编坊,皆华丽变身为一个个有趣的空间,功能单一的民宿也因非遗的植入更加生动而富有内涵。今年8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一行赴重渡沟考察,对上届参赛空间的改造效果提出高度赞扬,他表示改造后的空间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让人眼前一亮。

22172911582785628

  今年,将再次紧紧抓住大赛机遇,继续挖掘本地非遗资源,植入特色非遗项目,借助高校智力资源,依托旅游产业优势,积极融入文化内涵,打造重渡沟景区非遗展示高地,将重渡沟景区转型为文化型、互动型、多种消费模式的示范景区。

  重渡沟:一个自然风景区,一条非遗旅游路线

  重重山水,袅袅飞渡。重渡沟素有“北国”小江南的美称,800亩竹林密密层层,野生动植物繁多,自然资源丰富。随着近年国内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兴起,民宿的流行,重渡沟紧抓时代的机遇,依靠自身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如今重渡沟已是全国著名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3248400105276803

  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重渡沟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旅游+非遗”正在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概念生成

  为更好地做好设计,重渡沟乡建营团队深度融入当地,将自我融入重渡沟,将重渡沟融入设计中。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重点走访了去年大赛改造完成的农耕村空间及非遗主题民宿。

  从去年的乡建思路中得到启发,为统筹设计本次大赛的5个景点和3个非遗主题民宿,团队进一步用非遗将重渡沟的吃喝玩乐串珠成线,以活化非遗、激活乡村为目标,为重渡沟打造一批以非遗及手作艺术为主题的情景体验式社交空间。

  团队提出:利用线下线上平台相结合方式,用一张非遗打卡地图,一个全年活动日历,完善提升农耕村旅游路线,吸引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扩大受众度和提升消费度。此外,立足于去年改造的三个非遗主题民宿,挖掘本次新增三家民宿的自身特色,植入合适的文化主题,提升沉浸式体验。

  农耕村

  在首届大赛改造点基础上新增五个点位——四合院、狼戴帽饭庄、田园牧歌、铁匠铺、腾龙寨联动设计形成旅游路线,推出非遗手工艺、非遗小吃、非遗演艺等项目,通过集章活动、打卡地图、特色饮品等颇具趣味的方式,增强互动性,提升客流量。

51456783307243795

  四合院

  将四合院作为旅游路线起点,沿街发展饮品+文创产品。

3506766970426006

1591355891343279

  狼戴帽饭庄

  狼戴帽饭庄作为非遗小吃展卖和体验地,借助空间层次感,为游客创造独特就餐体验。

6906898629047377

662589332041864

  田园牧歌

  在庭院模拟田园景象,打造原汁原味的农业景观场景,带领游客体验玉米种植、收割及碾磨成品全过程。

4266075034090175

  铁匠铺

  结合音乐,创作打铁之歌,以趣味方式吸引游客关注濒临消失的传统手艺。

13942573299953588

  腾龙寨

  引入河洛大鼓演绎类非遗项目,吸引游客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7562671075867502

7846146541542244

  非遗主题民宿

  延续去年民宿改造思路,将非遗资源与本土民宿及旅游产业连接,通过“民宿+非遗”丰富民宿文化内涵,增强游客文化体验。

20468431024452293

  锦园三秋

  锦园三秋民宿选用中草药主题,以景观阳台、足浴室等特色空间作为放松理疗的平台,游客可在民宿中体验制作中草药香包、沐足等。

5256043088169638

  竹隐山房

  竹隐山房民宿引入竹编主题,展示各种竹编工艺品,可供游客欣赏传统竹编技艺,让游客亲身体验制作竹编作品。

8806483717390684

  觅境

  觅境民宿侧重绳结艺术,提供绳结艺术编织体验活动和研学课程,游客可以在此体验制作绳结手串,寄托情结。

931105970510805

  非遗进景区,文化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非遗主题民宿、非遗工坊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空间将进一步推动重渡沟向全国旅游示范景区和乡村旅游扶贫的新样板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