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在中国流传甚广,从这句俗语中足以看出中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和茶在中国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人们重视饮茶,所以给茶赋予的总是美好的寓意。
茶道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唐代诗人陆羽的《茶经》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将古代哲学思想与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宋人使这种高雅文化在百姓中得到普及,使饮茶这件事变得更加亲民。宋朝时期,茶出现在王公贵族的杯中,也出现在市井民众的桌上。饮茶成为一种时尚,敬茶更成为中国重要礼节“成亲”中的重要仪式。直到今天,人们在举行婚礼时仍然保留着为长辈敬茶这一环节。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饮茶之初并不是像今天一样摘取茶叶、炒制成茶、沸水冲泡。唐朝人饮茶是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咕嘟嘟”烧开。这锅茶汤很香,但也很苦。为了压制苦味,唐朝人会往茶汤里放盐、姜、花椒、胡椒、核桃仁等佐料,类似于今天西方下午茶的饮用方法。宋朝人喝茶已经接近于今天茶水的味道,不再将各种佐料放入茶中,而是把茶叶蒸熟、洗干净,再压榨、揉匀,放进模具、压成茶砖,然后焙干、捣碎,碾磨成粉并筛出细末。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搅匀,再用一种类似小扫把的茶筅击打茶汤,将茶汤打出泡沫,颜色逐渐从绿、奶绿到白,最后满碗都是茶的泡沫。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了宋人的四件“闲事”——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这里所说的点茶,便是宋人喝茶的方式。
相比于唐朝繁琐的制作过程,宋人更倾向于简约,口味也更加单纯。宋代茶水的制作方法虽然已接近现代,但是仍有不同。现代的饮茶方式是分化的,有人是快餐式喝茶,茶水是解渴的良药;有人则坐在特制的茶几面前,小口品味着茶香。对于古代的人来说,饮茶本身是一种具有精神性、享受性、艺术性的活动,无论制作方法是繁琐或是精简,都会让人得到心灵的片刻宁静,正是这片刻的心灵宁静才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吟咏茶道和充满哲思的诗词作品。
宋代关于茶的活动也十分多,文人墨客与市井之众均以斗茶为乐,这在娱乐项目还不多的古代可谓是一件趣事。斗茶以纯白为上,以凝结状态为佳。这种凝结状态下的茶沫既足够厚、足够轻又够细腻,能挂在茶盏上,被称为“咬盏”。当时还时兴“茶百戏”,就是在茶水上作画,类似于今人用牛奶和咖啡在杯中作画,这种活动足以看出宋人生活的精致与细腻。与斗茶不同的是,由于茶百戏的绘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较高的品位,茶百戏中体现的宋代文人气质更加明显。在茶百戏中,山水画、云雾画、花鸟画、虫鱼画应有尽有,时人创作最多的便是花鸟画。
宋代的花鸟画并非只是在茶百戏中受人青睐,在宋代的绘画中,花鸟画可以说开一代风气。中国的绘画题材主要分为三类,即花鸟、山水、人物。宋代画家画花鸟惟妙惟肖,一丝不苟,勾线精细,这种绘画的特点与当时的显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代理学盛行,文人墨客受其影响颇深,理学强调文人格物致知,这也使宋代的文人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观察十分细致,在饮茶时又总能有所思考并上升至哲学层面。
当下人们总以茶来譬喻人生百态,这其中的哲理与美好寓意,早就被宋人参透,但他们没有因看破世事而消沉,而是在读书泼茶中享受并珍惜人生的欢愉。(杨晨晓)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