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北宋汝窑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北宋汝窑特指北宋汝州辖区内专为宫廷烧造的青瓷之窑,位列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首。而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仅有短暂辉煌史的北宋汝窑也随之消失。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几代文博和陶瓷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找到了烧制汝窑瓷器的窑址,发现汝窑中心烧造区,揭开了北宋汝窑神秘的面纱。
清凉寺村一角
千古之谜得以破解
近日,记者一行赶赴清凉寺村探访汝官窑遗址。一带浅山处,旧式民房旁,中国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宝丰汝窑博物馆宏大壮观,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展示馆大厅中心地带,从下到上依次排列着灰坑、澄泥池、作坊、窑址等发掘后的遗迹。大厅一侧,一大块玛瑙石裸露在地面上,印证着玛瑙入釉、汝瓷似玉非玉胜似玉的传统说法。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存世仅仅20多年的汝窑旋即销声匿迹。那么,是谁最先发现了北宋汝窑窑址?
对此,宝丰县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任、汝窑博物馆馆长王团乐说,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寻找。
1964年和1977年,古陶瓷专家冯先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叶喆民等两次到清凉寺窑址调查,采集到一片天青釉汝瓷片。叶喆民首先提出“在宝丰所得的天青釉残片未必不是一条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
1986年,在西安举行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宝丰县瓷厂工艺师王留现展示了他在清凉寺收集到的一件天青釉瓷洗,让与会专家眼前一亮。上海博物馆陶瓷专家汪庆正根据这一线索,当年两次派人来清凉寺窑址调查,采集瓷片标本及窑具40余件,在1987年10月出版的《汝窑的发现》一书中写道:“清凉寺窑即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官窑的故乡是确凿无疑的了。”
1987年10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4月更名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对清凉寺窑址进行试掘,发现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遂将该窑址确定为汝窑遗址。
1999年那一次发掘最令人震惊。当时在一居民住宅旁下开的探方面积不到50平方米,“里面全是天青釉汝瓷片,挖出的瓷片足有一卡车。”王团乐说,第二年,在搬迁4户居民的地方,发掘出烧造御用汝瓷的窑炉15座,出土了大量汝窑瓷器残片,这一重大成果,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汝窑消失近千年的谜题得以破解。
汝瓷烧制模拟窑炉
北宋遗珍闪耀至今
“这里展示的几乎都是清凉寺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所有的传世汝瓷在这里都有相对应的展品。”王团乐自豪地说。
宝丰汝窑博物馆2017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展出发掘出土的汝窑文物千余件,虽然大多是修复品,但信息量远远大于汝窑传世品,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中的汝窑天青釉莲花碗,汝窑博物馆里的两件展品器型特征与之完全一致;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就是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刻花鹅颈瓶。
“20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统计全世界传世汝瓷不足百件,器型只有20余种,这里陈列的汝瓷器型至少有40种,有不少传世品中未见的新器型。”王团乐说,汝窑博物馆里主要有熏香炉、梅瓶、鹅颈瓶、方壶、套盒、器盖、碗、盘、板沿盆、龙纹钵等,不少器类还有多种造型。
汝窑天青釉花式瓷碗(北宋晚期,清凉寺汝官窑遗址2000年出土 ),其形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的汝窑天青釉莲花碗相似。
汝窑刻花鹅颈瓶,1987年出土于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现珍藏于河南博物院。
在博物馆二楼“青瓷典范”展厅左侧第一个展柜里,摆放着3只天青釉瓷碗,其中1只深口碗器型美观,色彩浅淡,碗内壁则呈盈盈青绿色。
说起这3只碗,王团乐如数家珍:“都是1989年蛮子营窖藏出土的,出土时器形完整,是典型的官窑时期作品,器物在地下经过近千年的盐碱侵蚀外面釉色局部褪掉,但碗内釉色很正,1992年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华诞庆典,它被调去参展。”
汝窑天青釉瓷碗(北宋晚期,清凉寺汝官窑遗址1989年出土),曾在故宫博物院参展。
汝窑瓷器口径一般为10-20厘米,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但有两个器形较大的瓷钵,钵口直径超过30厘米。王团乐说,尽管这两个瓷钵残破,但这种大件的瓷器极为少见,钵内还有龙纹,价值很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看到时感叹说是孤品,称‘没有见到过’”。
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徽宗《听琴图》为蓝本创作的“听琴”场景中,赵佶端坐琴旁,双手抚琴,其右侧几案上的汝窑兽足香熏炉,与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出土的汝窑天青釉兽足香熏瓷炉一致。
“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正是宋徽宗对天青色瓷器的钟爱,才使得汝窑瓷器以清淡典雅的釉色、简洁凝重的造型、温润如玉的质感、特殊复杂的工艺,荣登青瓷烧造历史的顶峰。
“汝瓷是御用品,质量要上乘,烧制出来的瓷器稍有瑕疵就被当场打碎。”王团乐说,而且打碎的占绝大部分,仅有少数被挑选出来送到当时的东京城供奉皇室。这也是汝瓷闻名于世,却传世极少的主要原因。
宋徽宗抚琴(模拟蜡像)
矢志追寻一抹天青
清凉寺村发现汝窑,让清凉寺村人引以为豪的同时,不少当地人纷纷加入到研究、烧制汝瓷的队伍中来,矢志不渝地追寻那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成为汝瓷研发方面的行家里手。
对神秘天青色的孜孜追求,让不少清凉寺人成为汝瓷研发的行家里手。
今年53岁的清凉寺村村民王国奇从1995年开始学习、研究汝瓷,“我是清凉寺人,复兴汝瓷是清凉寺人的责任和义务。”
20多年来,王国奇在探索汝瓷之路上孜孜以求,大量阅读专业书籍,为了研究釉料跑遍大江南北。他感慨:“汝瓷釉色非常难把控。汝窑天青为贵,靠现代工艺实现天青色并不难,难的是完全按照古人的方式和配方,烧制出原汁原味的天青色汝瓷。”如今,王国奇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61岁的清凉寺村村民王君子是宝丰县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小时候就发现村里地下有不少瓷片,老人们说是古董,有收藏价值,他很喜欢这些有光泽的瓷片。
2000年,清凉寺遗址民房拆迁现场平整出来许多异色土,他看到后非常好奇,就用袋子装了一些回家仔细琢磨,结果竟然发现了一个秘密——那些土是古窑匠人配制的没来得及使用的混合釉料!他如获至宝,把釉料筛了一遍,分拣出各种石粉。他带着石粉走遍方圆数十公里的山岭沟崖,寻找与它们颜色、质地相同的原料,一一比对试烧。经过多年、上千次试烧,他终于烧出了满意的天青色釉。他烧造的玉壶春瓶和笔洗,得到耿宝昌和叶喆民的好评。
清凉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学锋也是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村里如今从事汝瓷烧造的村民有90多人,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一步,村里将大力发展汝窑陶瓷产业,通过打造中国汝窑古镇等举措,使汝窑这一中华瑰宝在传承创新中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