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清清卢氏:以文化城促振兴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br>清清卢氏:以文化城促振兴

青山绿水间的特色民宿栖云山居

  三门峡卢氏县从汉元鼎四年至今,县名未改、城址未移,境内古迹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遍地开花。在新时代,卢氏县委、县政府秉承“以文化城”理念,让文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让卢氏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倍感振奋。他们表示,要牢记嘱托,不负使命,立足本职,奋勇争先,更好展示清清卢氏文明风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氏境内,从旧石器时代至今有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普查显示,目前,卢氏县共有515处文物遗址,包括古建筑198处、古遗址207处、古墓葬38处、石窟寺及石刻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5处。

  卢氏城隍庙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豫西地区建筑规模较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近年,卢氏县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山门、献殿、正殿、乐楼、厢房进行了大修。卢氏县文管会严格按照文物藏品管理规范要求,将城隍庙两侧的厢房布置为文物展厅,将彰显卢氏历史文化底蕴的珍贵文物进行展示,极大丰富了卢氏的文化内涵。

  卢氏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全省13个老苏区县(区)之一。这里还是一代宗师曹靖华的故乡。近年,该县培育了马湾红色教育基地、观古博物馆、曹靖华故居等多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该县还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卢氏段)建设步伐,先后恢复和重建了兰草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官坡岭红军广场、铁锁关红军小道、铁锁关陈廷贤带领红军突重围雕塑、红三军青山革命旧址、曲里村红军营、淤泥河红军小道、文峪红军村和双槐树西茄河红军驿站等红色旅游景点。2019年以来,全县共接待党政机关社会人士前来参观学习23万余人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卢氏县非遗保护中心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传习活动,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遗事业深入、健康、持续发展。

  该县特别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土》栏目拍摄了《手心里的卢氏》,对卢氏烙画、卢氏木版年画、豫西新面塑、卢氏光明麻片等非遗项目进行专题报道。央视10套《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拍摄的“河南卢氏篇”对卢氏锣鼓书、木版年画进行了详细地解说。北京市对口支援非遗平台对卢氏县剪纸作专题宣传报道。疫情防控期间,卢氏县剪纸艺人创作的《战“疫”归来》被中原非遗研究院、河南省文化馆、百姓文化云等平台报道。

  在非遗传承方面,该县利用暑假,开展面塑、剪纸培训班,丰富了青少年暑期生活,培养了青少年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举办木版年画培训班,培训学员300余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深受师生欢迎;组织非遗项目、民间艺人对外宣传交流活动,加强非遗宣传力度,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让卢氏的非遗作品(产品)走得更远。该县还将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汇集成册,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河南卢氏县卷》,同时先后开发了《生肖套色剪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福气多多》等系列文创产品。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增加传承人的收入,而且可让更多的人关注剪纸,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卢氏剪纸、卢氏锣鼓书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卢氏木版年画、卢氏劳号、汤河洗浴习俗、卢氏面塑、卢氏烙画、槲包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该县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

  绿色是卢氏的主色调。卢氏县森林覆盖率超70%,平均空气负氧离子含量6000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有284个,其中8个主类、29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许多旅游资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精品。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近年,该县在原有旅游景区提升同时中,还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设置乡村微景观,开办特色农家乐,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

  为让城市更美好,该县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开辟、改造游园、公园,让居民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并赋予公园文化元素,让群众在休闲的同时增长知识、陶冶身心、提升素质。目前,已建成的连翘公园、双拥公园、好人公园、人防公园、宪法公园、劳模公园等,成了县城居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好去处。

  乡村振兴,文化赋能,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卢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为建设富裕开放和谐美丽新卢氏而奋斗!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