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擦亮“愚公故里 山水济源”文旅品牌,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召开之际,济源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同饮一河水 济源济南一家亲”为主题,在济南开展推介活动,向山东人民展现济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厚重丰富的文化资源。
济源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丰,济源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同饮一河水 济源济南一家亲”签约仪式现场
“同饮一河水 济源济南一家亲”现场推广
双济cp,济源×济南——源于一河哺育的羁绊
这趟济水之旅的出发地是河南省济源,目的地是山东省济南。
在名字上宛如同胞兄弟的济源和济南,溯及历史,结缘济水,两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便是“傻傻分不清”的名称。古人把有独立源头且能独流入海的河流称之“渎”。济水便是四渎之一,那么济水之源,便命名为济源。
古济水从济源王屋被明代诗人王世贞赞叹“浅碧泓停一镜开”的太乙池发源,沿曲折的河道清澈地流淌在辽阔中原至齐鲁山川,济南,便因济水之南得名。曾经的济水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养育沿岸百姓。
济源 阳台宫
王屋山、泰山、济水、黄河、愚公移山精神、孔子,济源与济南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卷,在古济水上徐徐铺展,经过时间的沉淀,济源、济南各自纵深挖掘,这些山水人文以“大IP”的形象,成为城市的代言。
【三隐三现?早已消亡?神秘的“宝藏”古济水中孕育的文化、文明与精神】
也许你会问,在中国河流板块中,为何几乎找不到济水河的存在?
这一切还要从黄河说起。
黄河文化的起源性与延续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源之本,古济水和黄河曾共同谱写璀璨的中华文明,但济水的命运同样也取决于黄河的改道。在黄河改道一次次南移后,彻底将济水的流域冲垮,变成了黄河流域。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济水早在周朝便有所记录,这为其平添了几分神话色彩,被后人称为“三洑三出”。洑,译为地下游,也称“三隐三现”。
据《水经》史书记载,第一次隐现,即从王屋山的太乙池向东、南方向流入地下,在地下穿行汇入地下水,在济渎和龙潭涌至地面,形成河流;第二次便是汇入黄河,从黄河下穿行。
神奇的是,据史书记载,清澈的济水与浑浊的黄河交汇,再流出时依然澄澈见底。第三次流至山东境内,济水从荥阳再次隐于地下,在山东菏泽的陶丘流出地面。
山东菏泽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
济水从内陆济源出发,一路山河阻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最终流入渤海。这也正是后人称赞的济水精神——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终抵达终点。
而它的“三隐三现”也被文人墨客视作高洁的象征,被称为四渎中的“君子”。唐代白居易《题济水》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神奇,古济水还孕育着华夏文明。自古以来,由于济水水流平缓、水质澄澈,是理想的自然居住带,方圆百姓便在此定居生活、安居乐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都能找到留存与遗迹。
同时,祭祀文化也被代代流传下来。济源的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祭祀济水的庙宇,也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济源 济渎庙
【济源声音:奠定济水之源,回答济水之问,恢复济水之祭,展示生态之景】
济水消失在中国地图上,但史书、建筑、石碑镌刻着它的存在。济水的价值、文明、文化、精神也如汩汩水流,将永远流淌。
但该怎样让济水“活”起来,立体起来,传播起来,让世界知道济水,关注济水沿岸城市与故事?济源正在为济水的“复苏”担起历史使命。张林介绍,近几年,济源市文旅集团深挖济水文化,打造济水源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真实还原历史上的泉眼、水系和部分建筑,奠定济水之源,回答济水之问,恢复济水之祭,展示生态之景。
古济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济水复兴”将填补上一块又一块待证实的精神文明空白。比如,夏王朝是否存在?大禹治水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历史?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今天,“济水复兴”也将持续增加古济水沿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动能,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路向东,奔赴一场华夏之约。济源与济南,两座因古济水结缘“济水上下游”城市,在济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联合营销共拓市场、携手推进产品建设、公共文化艺术交流、联动监管文旅繁荣市场方面,将有哪些大动作,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