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洛汇处有人家

  黄河的故事看过千遍万遍,曲折蜿蜒在崇山峻岭、平原旷野的每一个转弯、汇合都是特别的节选。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洛汇处有人家

  站在黄河与伊洛河的交汇处,本应是青黄相接的泾渭分明的水面,此刻却混沌一片。今年的雨水太多太大了,北面黄河咆哮,南面汇集了地面径流、山洪、溪涧的伊洛河水浑黄。河面上涨,伊洛河中的沙洲潜在滚滚浊浪下,柳树的半拉身子突兀而又坚强地在激流中挺立,长长的柳条随波逐流,又被枝干紧紧拉住。

  面伊洛,背黄河,堤上风正劲。

  伊河发源于洛阳栾川县张家村,洛河出自陕西洛南县西部,润泽了两岸百姓的河流自西向东,滔滔不绝。直到两河在偃师境内交汇,形成了“伊洛西来各一川,会奔此地复沺沺”的偃师八景之一。至此,伊河和洛河的联袂携手不再只是水分子的融合,还是“旷径今古流无际,总是朝宗入大渊”的一往无前。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洛汇处有人家

  沿着河洛镇神北村一路走来,神堤控导工程坐落在神北村的北面。河洛汇流普法苑的三层台阶上,伫立着“神堤控导工程”石碑,阴阳两鱼互相纠在石碑前的青石地面上,黑白相间的太极图首尾纠合,此消彼长,互根互动。

  神堤控导工程的建筑艺术与太极推手的刚柔相济如出一辙。那些侧伸进水里的丁坝、垛、护岸工程约束着黄河的摆动范围,护滩保堤,既拦又送,削减水速,半推半就间送河归海。

  垂柳沿着堤岸两侧站立,稀疏的游人带着思接千古的考量漫步。河洛汇流的文化意义仅凭人文始祖伏羲在此因黄河和伊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而触发灵感创造出太极和八卦已足够厚重,但走在坚实的大坝上,更多治黄人艰苦奋斗的努力与自然环境的较量,又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相孕育的图景。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治水,鲧采用“水来土挡”的方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为一种无所畏惧的处事态度是可以的,但拿来与自然界的洪水抗衡,实在是行不通。

  小流汇成河,万河归大海。当鲧的儿子禹继续父亲未完成的治水工作时,他改“堵”为“疏”,丈量山脉河流,考察峰峦山口,开渠排水,引田间小沟流入大河;再通九州河流,引大水进入四海。13年的孜孜不倦,终于换来太平安澜,“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也至今流传。治水打通了华夏土地的动脉,气血畅通,两岸便五谷丰登,人和家兴。

  历史上,洛河汇入黄河的入口,叫洛口。云烟渺茫,时空变幻,漫长的岁月里,洛河追逐黄河的路途中,汇合点并不固定。有记载洛河还曾追到荥阳汜水才得以与黄河汇合,但“洛口”之名,却定格在如今河洛镇的洛口村。

  在神堤控导工程的石碑上,有“历代学者把河洛汇流处称为‘洛汭’”的字样。“洛汭”的说法要从洛口村寨门的楹联说起。“古洛汭”是清代嘉庆年间重建寨门时楹联上的横额,上联“休气荣光连北阙”,下联“赤文绿字焕东周”,伏羲、黄帝、尧、舜、禹等圣王在洛汭“修坛沉璧”,祭天祭川的辉煌灿烂,以及那些备受尊崇的岁月被高度概括在这14个字里。

  “洛汭”的名称虽可以从清代寻到确切足迹,但“洛汭”的形成却与更早之前的隋朝有关。

  “继天而王”的伏羲为上古时期的大圣人,自幼聪颖,多才多艺。相传,伏羲登临高岗俯瞰,黄河浊浪与洛水清波回旋交汇,奇景尽入眼底。这时,龙背马身的神兽凌波踏水于黄河之上,伏羲细看,神兽背负图点;而后有神龟负书从洛水中出现。“河出图,洛出书”,天赐的符号冥冥中让伏羲得到启示,据此画成了八卦。伏羲画八卦的高台也被后人称为“伏羲画卦台”。

  “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伏羲一语道破天机的本源,物质世界的阴和阳、表与里,以及它们之间对立统一、互为根由的关系,成为众多事物的要义,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人们开始据此遵循道法自然的社会生活。

  数千年后的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在“伏羲画卦台”赦建羲圣祠,专门供奉祭祀伏羲氏。待隋炀帝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坐落在大运河最为重要的三岔路口上的洛口,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航日渐繁荣,隋朝当时天下第一大粮仓——洛口仓在此设立。以此为据点,商人往来,熙熙攘攘,位居洛口之巅的羲圣祠的鼎盛可以想象。叩拜尊崇间,“休气荣光连北阙,赤文绿字焕东周”的门联也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洛口村寨门时,成为寨门上的楹联。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洛汇处有人家

  寻着“洛口”的形成,问着“洛汭”的流传,追着白云苍狗,看时光荏苒。巩义民兵24小时防汛值守的帐篷坐落在丁坝上,年轻的民兵闲谈间雷达一般的眼睛扫描靠近岸边的人。“不要到那里去!”我猛地一惊,回头看他们向我摆手示意。透过撩起的帐篷门帘,简易的桌子、床,做饭的米面油、电磁炉,应急的手电雨具和警戒物品一一整齐摆放。不眠不休地轮班坚守,守着一方百姓,担着千斤责任。

  突然想起来时路过的河洛酒家。从那个普通的门面前经过时,村中黄尘仆仆的道路衬得这个一层的建筑略微老旧,但看生意红火,还是去了。想要的鱼没了,后厨给换了。就连白菜烧豆腐端上来时,里面还掺了菠菜。大婶儿理所当然地说:“白菜不够了,给恁掺了一把菠菜。”一丝惊讶后还是拿起了筷子,相互补充嘛,没这个有那个。

  人,忽然就包容了许多。(作者:李丹)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