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二里头都邑与夏、商文化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二里头都邑的“危急存亡之秋”

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遗址,其与偃师商城遗址相距仅约6公里。尽管这两处遗址一个姓“夏”,一个姓“商”,但考古发掘与科学研究成果显示,两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里头都邑鼎盛时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多年来,甲骨文与殷墟的陆续惊世发现与研究,让商朝从文字记载转为考古证明的信史,这也引发出《史记·夏本纪》的探寻。随着60多年来二里头遗址考古的不断推进,夏王朝的面貌也已经渐渐从文献中走出,以考古遗址与实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目前,学术界公认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城市的遗址。

  据悉,学术界一般把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每期又可分为早、晚两段。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约在夏朝中期的范围;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约在夏朝中期晚段至晚期前段;二里头文化第三期约为夏朝晚期后段;二里头文化第四期,部分已进入商代初年的范围。

  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是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开始作为王都的,3号宫殿就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在这一时期,二里头都邑有若干新的变化。比如,宫殿区周围筑起了厚厚的高墙,将宫殿建筑群围成了一座宫城,这一布局昭示了更为严整的宫室制度的形成。在宫城内,一些老的宫殿建筑被废弃,两组带有明确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拔地而起。

  到了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二里头都邑依然繁荣发展,著名的1号和2号宫殿就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4号、7号、8号宫殿始建于第三期。从考古资料来看,厚重的文化堆积和数量剧增的灰坑、房址、墓葬和陶窑等说明这一时期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加,手工业迅猛发展。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都邑曾长期处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考古发掘成果与“商汤灭夏”文献记载高度吻合

  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二里头都邑仍然保持着繁荣发展之势。

  考古资料显示,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的宫殿建筑、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铸铜作坊等都沿用到了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而且这一时期还兴建了新的大型建筑物。出土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墓葬中的青铜礼器,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往。

  然而,到了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二里头都邑突然由盛转衰,直至被完全废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介绍,考古资料显示,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除了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青铜器作坊仍在使用,二里头都邑的大量建筑、设施遭到破坏,一些外部势力的物质遗存成组、大规模地出现在二里头都邑中心区域,显示出二里头都邑在当时很可能遭到了外部势力的入侵。

  近年,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这场外部势力的入侵与文献中记载的“商汤灭夏”事件高度吻合。

  综合考古学和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这样描述这次事件: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被认为是商部族的地处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势力逐渐强大,开始入侵二里头文化分布区。在入侵期间,下七垣文化势力与山东龙山文化势力、岳石文化势力联合并可能建立联军。

  这支联军在郑州一带受到了二里头文化势力的阻挡,并在附近建立了临时据点,整顿力量。此后,联军一一扫除了二里头文化势力外围的防御据点,并长驱直入二里头都邑,导致二里头都邑废弃、政权灭亡。

  偃师商城或是商人为监视、控制夏人兴建的

  在二里头遗址东北方向约6公里处,就是著名的偃师商城遗址。这两处遗址距离如此之近,是否存在特殊的联系?

  “偃师商城应该是商灭夏后,商人为了监视、控制夏人而兴建的,它的建立正是夏商分界的界标。”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认为,商灭夏后,二里头没有被废弃,商王在其附近建立了监视夏遗民的偃师商城,并允许夏王的后代在这里继续生活,甚至可以祭祀祖先。

  王巍的观点,也有考古资料来印证。资料显示,偃师商城最早铸铜作坊的使用年代为偃师商城一期文化晚段,郑州商城最早的南关外铸铜作坊仅为二里岗下层二期。也就是说,这两座商城,都不是一开始就建造了铸铜作坊。

  因此,王巍认为,偃师商城在建成之初,统治者可能尚未掌握高端的铸铜技术,或来不及立即建造自己的铸铜作坊并投入使用,需要继续使用二里头的铸铜作坊。此后,商人在偃师商城东北隅建了自己的铸铜作坊,二里头彻底衰落,沦为一般聚落。

  与之相似的是,西周灭掉商朝之后,也首先利用殷墟铸铜设备、人员、生产技术,来生产象征着统治基础的青铜器,以解燃眉之急。殷商政权在被西周灭亡之后,殷墟并未马上被废弃,而是延续使用至西周初年,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