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若得长圆如此夜

  中国人很早就有中秋概念和意识,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喜欢在中秋月圆之夜集会、娱乐。先秦《礼记》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夕月也就是祭月,早在两千多年前,国人就在中秋祭拜月亮了。

  到了唐朝,中秋成为重要节日。《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之说,那时已成法定节日。到宋代,这一节日作为习俗遍及海内,深入人心。宋之后至今,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之重要,在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里都有体现。

  《三国演义》,所写内容即故事发生时间最早,第一百零三回写到诸葛亮战况失利,观天象知命将不保,用祈禳之法以避凶趋吉。文中写道:“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孔明中秋祈禳,向上苍表达心中的祈愿。

  以宋代生活为背景的《水浒传》里,多次写到中秋节,这一天发生的某些事,甚至成为全书关键点。

  《水浒传》第二回写到九纹龙史进结识三位山寨首领,“时遇八月中秋到来”,史进邀三人府上聚会,官兵闻讯捕捉,双方大战一晚,闹动河北,为一部《水浒传》官逼民反做了铺垫。接着写武松醉打蒋门神之后,张都监在鸳鸯楼下宴请武松,文中用了四字:“庆赏中秋”。结果武松落入圈套,再被刺配。第三次写中秋,是“玉麒麟”卢俊义被吴用“赚”上梁山数月后,“金风淅淅,玉露泠泠,又早是中秋节近”,“思量归期”,归家后差点送命,只得落脚梁山。最后写中秋,是梁山好汉征方腊归来,队伍凋残,鲁智深与武松在杭州六合寺安歇,夜间忽听潮汛如战鼓轰然,寺僧说“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

  更子时潮来”,鲁智深安然焚香坐化圆寂。四次中秋,有始有终,各有深意存焉。

  明朝人吴承恩写《西游记》,第二十九回提到中秋节,讲述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对被黄袍怪拘系的唐僧说,她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间,被这妖魔,一阵狂风摄将来,与他做了十三年夫妻”……请求唐僧捎书搭救。

  《红楼梦》中多次写中秋。第一回写贾雨村进京求取功名,暂住葫芦庙“又值中秋,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描摹生动。第十一回讲到秦可卿的病,尤氏道:“病得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

  《红楼梦》中最浓墨重彩写中秋是第七十六回:“园子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灯,嘉萌堂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烛,陈设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

  接下来写贾母率众人上山赏月,击鼓传花,饮酒讲笑话。夜深人静,湘云宽慰黛玉,两人水边联诗,“二人遂在两个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最后两人吟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凄清诡谲”之句,从大热闹归于大凄寂,预言般地传出贾府“盛极而衰”之悲音。从四大名著,可以想见中国人跟中秋节的渊源久远,跟中秋之月感情弥深。

  中秋节之被中国人重视与喜爱,更现实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时序入中秋,正值稻麦菽豆丰收登场,急风暴雨的夏日已过,天气稳定温和,天空明净高远,明月当空更大更亮,如此良辰美景,令人顿生喜乐平安之感。

  天上一轮满月涌现,天下万人仰头同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自然思念起异地亲友,自然希望和亲人厮守赏月,中秋节被赋予浓郁的团圆期冀。我们在《红楼梦》里看到,贾母率众人来至凸碧山庄赏月,敞厅前台摆下“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不仅是“月到中秋分外明”,更是“月到中秋分外圆”。

  是的,中国人对中秋团圆是有执念的,是根深蒂固刻在血脉中的,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奔赴。所以才会有“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才会有“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才会有“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亲人团圆,大小家庭的圆满,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美好意念,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团结的内在红线与精神支柱,从古至今,从未因任何外在因素有改变!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