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汤王陵前说汤王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自夏商周,到近现代,有太多古迹、遗址散落在河洛地区这块古老的热土上,成为洛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重要见证。“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洛阳史,就是一部中国史的缩影。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河洛探访》专栏,陆续推出我市学者撰写的相关古迹、遗址探访文章,期望借此与读者朋友们一道,观古鉴今,古为今用,为讲好黄河故事,宣传河洛文化,助力洛阳发展而共同努力。敬请关注。

  3600多年前,一位叫汤的“革命者”,消灭了夏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他建都于西亳(今洛阳偃师),广施仁政,发展经济,最后归宿于河洛大地的北邙岭上。

  邙岭之上汤王陵

  偃师区山化镇有一个小山村蔺窑,村北有一座规模较小的陵墓,里面长眠着大名鼎鼎的商汤王,当地称为“汤王冢”。史书记载,汤王陵曾被平毁。现在的汤王陵是后人在原址上重修的,封土呈方形,四周青石垒砌,冢前有石碑三通、翠柏数株,正前方道路中立有汤王塑像。

  一冢一像,简单而肃穆,孤零零地坐落于村北的庄稼地里。

  历史文献对汤王陵有很多明确的记载。唐《括地志》记载:“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盖此是也。”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偃师县汤陵坑在县东北山上八里。”明《一统志》讲:“成汤陵在(偃师)县东北山上。”这些都讲明了汤王陵的位置。古代与现在的许多专家,都考证偃师汤王陵是商汤真正的葬身之处,省内外几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汤王陵,应该是纪念性陵冢。

  1983年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由大城、小城和宫城构成,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代遗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商代都城遗址。这次考古发现也使一直争议较大的商汤埋葬地水落石出,位于山化镇蔺窑村的汤王陵是商汤埋葬地成为不争的事实。商朝自汤以后,在偃师商城又传了九王,历时230多年。大家都知道,古人很重视对宗庙和祖先的祭祀。按照汤建立商朝的功绩和商城的位置,他的后人把汤就近葬于商城附近的山化镇邙岭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商族发展有根基

  商汤是一位出身好、业绩好、名声好的贤明君王。我们先说说“三好同志”的第一好——出身好。汤其实姓子,名履,古书中讲“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和天乙汤。后人祭祀汤所称的庙号还有天乙、大乙、高祖乙。无论姓名,还是庙号,都比较有当时时代的烙印和个性,姓与名在今天都比较少见。

  汤所在的商族为黄帝的后裔,是我国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叫契,为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的儿子,担任帝舜时期的司徒,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赐予子姓。“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由此奠定了商族发展的根基。

  从契传到汤的父亲主癸时,经过13代人的不懈经略,商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了。汤继位商侯时,商呈现出兴旺之势,形成了同夏王朝分庭抗礼的局面。汤可谓“根红苗正”,推翻夏桀的残暴统治,改天换地,是历史的必然。《周易·革》说得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任用贤才灭夏桀

  再简单讲讲商汤的“革命事迹”。商汤从伐葛国开始,内惠政于民,外联反夏势力,逐步剪除夏的羽翼,灭掉韦、顾、昆吾等亲夏方国,“十一征而天下无敌”。在公元前1600年的鸣条之战中,商汤彻底击败夏桀,统一了自夏末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夏都斟鄩(今偃师二里头)就近新建国都西亳(今偃师商城),正式建立商朝。

  商汤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用对了两个人,做好了两件事。商汤在打江山过程中,慧眼识珠,知人善用,对大有才干的仲虺、伊尹委以重任,使他们二人精诚合作,尽心竭力,在灭夏建商的“革命事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仲虺是个奴隶主,相传他的祖先奚仲,做过夏禹时期的车正(即管理制造车子的长官)。自奚仲以后,子孙都在夏朝为官。夏桀时期,仲虺率族人来到了商地,为商汤出谋划策,被任为左相,参与国政。他做的一篇诰文,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仲虺之诰》,对商汤的施政方向、商朝的发展延续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伊尹是奴隶出身,生于伊河上游古有莘国的空桑涧,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夏朝末年,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商汤身边。他利用每天侍奉商汤进食的机会,分析天下形势,劝汤蓄积力量。伊尹被破格免去奴隶身份,担任右相,制定灭夏策略,成功离间夏桀与臣属方国的关系,同左相仲虺密切合作,协助商汤最终灭了夏朝,为商王朝的建立及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施仁政德化天下

  汤做好了两件事,也使得他成为改朝换代的胜利者:一件是“网开三面”,宣传仁德,感服人心;一件是“桑林祈雨”,为民请命,敢于牺牲。

  “网开三面”说的是,有一次汤走到郊外山林中,见有人四面张网,想把四面八方来的飞禽走兽都捕捉到。汤觉得太残忍,就叫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并祷告说:“对待禽兽不能捕尽捉绝,要有仁慈之心,我们要捕捉的只是少数不听天命的。”商汤“网开三面”的事很快传开了,“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人心倒向了他,越来越多的诸侯也归顺了他。

  “桑林祈雨”讲的是商朝建国初期,遭遇了一场7年大旱,河干井涸,庄稼绝收。到了第七个年头,汤在桑林设立神坛,亲率文武百官祭祀求雨。听占卜说只有把活人放在柴上焚烧,才能求到上天降雨,商汤说就用自己做人牲吧,于是剪掉头发、指甲,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在商汤祷告完,坐到柴上准备焚烧的时候,天降大雨,驱走了旱魔,缓解了灾情。有种说法,“桑林祈雨”的故事就发生在偃师区大口镇经周村南,至今这里还有祈雨台遗址。

  商汤在侯位17年、在王位13年,是一位历史评价很高、人缘名声很好的开国之君。历朝历代,对商汤都是异口同声称赞。著名的《诗经·商颂·殷武》一诗,深情真切地歌颂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商汤王作为一代贤君,英雄事迹非常感人。3600多年前刀光剑影的时代,虽然距离我们过于遥远,而商汤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仁厚的品行形象,至今让人感动,令人敬仰。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