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和刻字砖
邵雍墓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载,这是产生于古帝唐尧时代的一首民间歌谣,为一位50多岁的老人击壤于道时所唱,呈现的是一幅古朴自然、生活安宁、自给自足的民俗风情画面。《辞源》释击壤为古游戏名,一般认为是古代的一种投掷类游戏。而击壤一词与伊川发生联系,则是因为号“伊川翁”的邵雍。
邵雍30多岁时,在门生、伊川人、时任武陟县令侯绍曾的帮助下,携父亲和继母从卫州共城百源(今河南辉县百泉),迁到河南府伊阙县神阴原乡下(今伊川县平等村)居住。随后,邵雍把生母的骨殖迁葬此地。
当时,邵雍与父亲在家教学授徒、躬耕自奉,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他父亲邵古也是一位对古文字、古声律和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因喜欢伊川的山水和人文,自号“伊川丈人”。
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邵雍的弟子、太常博士、新乡人王豫任伊阙县令,使邵雍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在送王豫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上任后,邵雍决心离开伊川,到洛阳讲学、交游和发展。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邵雍移居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出资为其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的园宅。从此邵雍在园地上自耕自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为自家宅子起名为“安乐窝”,并自号为“安乐先生”。
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仲秋,在为父亲邵古守丧结束后,邵雍整理自己的诗作,准备结集出版,故写了著名的《伊川击壤集序》。他在序中写道:“《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在这里邵雍提到了自己的名号伊川翁。而在序的结尾处,他写道:“志士在畎亩,则以畎亩言,故其诗名之曰《伊川击壤集》”。于是“伊川”与“击壤”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伊川县平等乡西村北部有有一座名为“安乐佳城”的墓园,墓园大门石匾额上写着“邵夫子墓”。墓园大门两侧有一副石刻对联,上联“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击壤”,下联“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
上联中的“删后无诗”,说的是自从孔子“删诗书,作春秋,定诗经”以来,两千多年来已没有像《诗经》那样“啸风嘲月”的好诗集问世,邵雍留下的《伊川击壤集》20卷,是真正与《诗经》媲美的好诗歌。下联“画前有易”,说的是伏羲作先天卦,周文王作周易,“蹑根探窟”指邵雍的《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哲学著作,“见先天”,指邵雍的天根月窟先天象数互变学和邵雍创制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这副对联源于邵雍的诗,是对邵雍生前成就的极好阐释。
与其他大多理学家重道轻文不同,邵雍在治学之余坚持诗歌创作,独创宋诗“击壤体”。其诗集《伊川击壤集》今存诗近1600首,在众理学家存诗中首屈一指。这既是邵雍的诗歌总集,也是阐述其哲学和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
邵雍提倡富于人文内涵的“快乐诗学”,“自乐”与“乐时”是《伊川击壤集》的共同主旨。邵雍诗歌的另一个特色是大白话多,但意味深长,有偶得之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山村咏怀》就是邵雍的代表作之一。
邵雍自号伊川翁,把诗集定名为《伊川击壤集》,他的哲学名篇《渔樵问对》,把一个砍柴的樵夫与钓鱼老翁间谈天论地一席哲学对话设置的场景就是“伊水之上”。难道能说他跟伊川没有关系?
邵雍与伊川的关系,还有更多确凿的历史事实可以做证。别的证据暂且不表,单说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年底,邵雍为好朋友龙图阁学士祖无择亲人书写墓志铭这一件事。
1929年,孟津朝阳出土了北宋名臣、龙图阁学士祖无择叔父和祖无择妻黄氏的两方墓志铭和志盖,碑文是祖无择亲手撰写的,而后边落款则是“伊川邵雍书丹并篆盖”。书写这两方墓志时,邵雍已在洛阳居住20年了,如果他想留名,落个“洛阳邵雍”不比“伊川邵雍”更大气?为什么他偏偏自题为“伊川邵雍”呢?
邵雍以其对理学、易学图书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显于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很少有人了解。通过这些墓志,我们今天可以欣赏到他篆书、楷书作品的神韵和风采。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伊川击壤集》卷十中,邵雍专门就这件事写过一首诗,诗名曰《代书戏祖龙图》:“祖兄同甲中,二十七日长。无怨可低眉,有欢能扺掌。交情日更深,道义久相尚。但欠书丹人,黄金八百两。”下面是邵雍亲注:“择之葬其亲也,书志用予名姓。”当时邵雍在书写好碑文以后,还没忘赋诗一首调侃一下好朋友。这件事从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两个方面可以相互佐证,充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所以说,邵雍是伊川一张金字招牌,一点也不为过。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