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瓦店遗址出土的骨鱼钩见证古人的“生存智慧”

  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句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为了生存,古人将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枚骨鱼钩,出土于禹州瓦店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在许昌博物馆一楼展厅内,该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展柜内的骨鱼钩形状和今天的鱼钩差不多,呈弯钩状,钩尖比较锐利,看得出它的制作者费了一番功夫用心打磨。

  早在几十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是靠“渔猎”为生。捕鱼的方式多种多样,钓鱼就是其中的一种。钓鱼如何从古人的谋生手段,变成了一种休闲运动?鱼钩这种小小的钓鱼工具,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一起来看看吧。

  瓦店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许昌博物馆一楼展厅内,我们看到了瓦店遗址出土的陶觚、陶豆、陶环等陶器,以及骨簪、骨针、骨鱼钩、骨镞等骨器。瓦店遗址位于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东北。2021年9月22日,河南省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系列活动“百大考古发现”评选结果在郑州揭晓,禹州瓦店遗址入选“河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禹州瓦店遗址现存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河南省境内的超大型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瓦店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店遗址发现于1979年,是河南省内的一处夏代早期都邑性遗址,先后被纳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考古项目。

  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原禹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配合下,对瓦店遗址进行了试掘。试掘表明,这里主要包含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以地面起建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奠基坑为代表的遗迹,以精美陶酒器、玉鸟、玉璧、玉铲和大卜骨为代表的遗物,都表明此遗址在龙山文化晚期的规格是很高的。已出土的遗物,时间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初期。

  为了研究禹州瓦店遗址在夏文化时期所处的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在1997年、2007年展开了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

  瓦店遗址内发现的器物比较多,种类也齐全,从质地上可分为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角器等;从用途上可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等。器物种类有:陶鼎、陶罐、陶甑、陶盆、陶斝、陶鬹、陶觚、陶瓮、陶刻槽盆、陶钵、陶碗、陶缸、陶器盖、陶豆、圈足盘、陶罍、陶环、石刀、石镞、骨锥、大卜骨、龟甲以及玉鸟、玉璧、玉铲等,特别是以陶酒器、玉器、大卜骨为代表的器物,是目前河南境内龙山时期最为精致的器物。

  “瓦店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和我国夏文化研究的重点遗址之一,在我省乃至全国同时期古文化遗址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陈文利说。

  瓦店遗址是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中,先期启动工作的关键一环,所以2020年6月又启动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瓦店遗址出土的骨鱼钩见证古人的“生存智慧”

瓦店遗址出土的骨鱼钩(资料图片)

  从骨质到金属材质,鱼钩“与时俱进”

  “早在几十万年之前,远古人类就学会了靠渔猎为生,‘渔’是捕鱼,‘猎’是打猎。钓鱼是古人重要的谋生手段。”陈文利说。

  我国各地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中,鱼钩、鱼坠并不罕见。如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黑龙江的宁安遗址、河北唐山的大城山遗址等40多处遗址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鱼钩。

  与钓鱼有关的典故,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据《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太公退隐在渭河边,经常去河边钓鱼,他钓鱼的方式很特别,钓竿很短,钓线只有三尺长,钓钩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人们讥笑他,他说“愿者上钩”。后人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甘愿去做可能吃亏上当的事。

  事实上,古人用过的鱼钩并不全是弯的,已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鱼钩有石质鱼钩、骨质鱼钩、蚌壳质鱼钩,有直钩、弯钩,弯钩还分倒刺和无倒刺两类。这些鱼钩中,骨质鱼钩居多。

  古人用兽骨或禽骨磨制而成的直钩和微弯钩,称之为鱼卡。其两端呈尖状,中间稍宽,并磨出系绳的凹槽或钻有穿孔。在钓鱼的过程中,鱼卡并非真正钩住鱼,而是让鱼吃到嘴里卡住喉咙之后把它拉起来。

  4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我国的历史进入青铜时代,铜质鱼钩应运而生。湖北黄陂的盘龙城、河南郑州的二里岗和偃师的二里头等地出土的早期铜鱼钩,距今已有3500年—4000年的历史。

  1964年,在辽宁抚顺市莲花堡出土了一枚战国时期的铁鱼钩。此后,在湖北、江苏等地都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铁鱼钩。一直到汉初,铁鱼钩已定型,并有不同型号,铜鱼钩被淘汰。

  瓦店遗址出土的骨鱼钩,是鱼钩在漫长的岁月里演变过程中的一环,见证了古人的“生存智慧”。

  钓鱼从“谋生手段”转变为休闲运动

  除鱼钩外,现代钓鱼的主要工具——竿、线、浮、坠,我国古代早已应用。《诗经·卫风》中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记载,说明我国周代已使用竹竿钓鱼。

  《诗经·小雅》中有诗句:“之子于钓,言纶之绳”,说明周代已用丝搓钓绳使用。《吕氏春秋》有曰:“譬之若钓者,鱼有小大,饵有宜适,羽有动静。”这里的“羽”,就是浮标。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发展到封建社会,人们不再为食物担忧。虽然很多渔猎方式已经失传,但是垂钓一直没有断绝。

  “原始社会时期,钓鱼是古代人谋生的一种手段。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到了封建社会时期,钓鱼逐渐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陈文利说。

  自秦、汉、魏至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多以钓鱼为清高雅好,垂纶之诗,投竿之文,坐钓扁舟之画,不胜枚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中,把垂钓者平心静气、专心致志钓鱼的意境描写到了极致。

  唐代韩愈曾写过四首关于钓鱼的律诗,其中有一首叫《独钓》的,描写其钓到鱼后,用榆树枝条把鱼穿上,系在马鞍上,准备回家向儿女夸耀一番的快乐心境。其诗曰:“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曲树行藤角,平池散黄盘。羽沉知食驶,缗细觉牵难。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唐代白居易有首诗叫《渭上偶钓》,讲的是他去钓鱼,把人和鱼都忘掉了,只顾欣赏秋水风光。“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描写了作者渭上偶钓,意不在人,亦不在鱼,尽了钓鱼之兴,回去照样高高兴兴地喝酒。钓鱼人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也真是难得!

  时至今日,钓鱼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运动,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一些钓鱼爱好者都会带上钓鱼用具到水域边垂钓。小小的鱼钩,在原始社会是生存工具,如今则承载着很多人的“诗与远方”。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