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但到唐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爆发安史之乱,洛阳长期落入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之手。于是,收复洛阳的战争拉开帷幕。
安禄山兵变 唐被迫应战
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度瓦解,朝廷重用边镇的守将节度使。各地的节度使不仅掌握着兵权,还把当地的民政、财政等掌握在手中。由此,边镇节度使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区割据力量,严重威胁着唐朝中央政权的统治,并最终酿成了一场大祸患——“安史之乱”,致使大河南北诸郡失守,东、西两都沦陷,特别是洛阳长期落入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之手。收复洛阳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展开。
安禄山兵变的消息一传到长安,朝野震惊。唐朝大将封常清临危受命,亲往洛阳,旬日征得募兵6万,派轻骑500人火速赶到河阳,砍断河阳木桥,加强兵防,以阻安禄山部队渡河。
由于唐朝国内多年没有战争,很多州县无兵可用。从长安、洛阳临时招募的一些市井子弟和白徒兵,没有经过训练就火速开往前线,根本不会作战。甚至连收藏在武库里的盔甲和兵器也因为长期没有人维护,大多都腐烂生锈,取出来时已无法使用。无奈,一部分兵士只好用木棒当作武器打仗。
面对仓促应战、军容不整、装备不良的唐军,安禄山很快从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渡过黄河,攻陷陈留(今开封),太守郭纳举城投降。安禄山斩陈留守将张介然,之后攻荥阳,杀荥阳太守崔元波,直逼武牢(今虎牢)。封常清组织白徒兵顽守武牢,但终因力量不济,被叛军铁骑突破。封常清收集余部,与叛军战于葵围失利,只得在数日后又败退洛阳上东门(即洛阳上春门,洛阳城东面有三门,北曰上东门)。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纵兵杀掠”。洛阳长期落入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之手,收复洛阳的战争爆发。
在洛阳称帝 建割据政权
安禄山攻陷洛阳后,坐镇于此,一面派军西进,一面急不可待地于公元756年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建立起封建割据政权。
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直入潼关,接着攻陷唐国都长安。唐玄宗在叛军攻陷长安的前一天,携太子李亨、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仓皇“逃亡入蜀”,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行将士发生哗变,杀死奸相杨国忠,又迫使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了成都(今四川成都),太子李亨继位,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至此,唐军总结经验,开始认真组织平定叛乱和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
安禄山自窃据洛阳后,更是恣行暴虐,整日纵情酒色,搞得两目昏花失明,不能视事,身染病疽,背上生疮,因此烦躁异常,性情暴虐,尽拿部下发泄。公元757年一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拥兵范阳,不听调遣。安史集团的分裂使唐朝统治者终于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李俶率部东征 唐军收复洛阳
公元757年春,唐肃宗从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陆续调集10万大军,又向回纥借来精兵4000人,以太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统兵东征。九月收复长安。接着,在河南境内,与安庆绪部展开激烈的争夺。
唐军出潼关,破弘农(今河南灵宝),一路进发。安庆绪部将领张通儒败逃陕郡。十月,郭子仪率军长驱直入,一路捷报频传,进逼陕郡。洛阳的安庆绪派遣严庄率领其所有部队10万人赶赴陕郡,与张通儒部会合,共同对抗官军。郭子仪统率所部抵达陕郡西部的新店,与叛军相遇。叛军依山列营,气势汹汹。郭子仪亲自率领中军,从正面进攻叛军,命令回纥叶护劲旅迂回到山后,从背面袭击敌军。
战斗开始,安庆绪部凭借锐势和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猛扑过来。唐军多有伤亡,被逼后退,情势危急。突然听到号角齐鸣,回纥叶护领兵从山后杀来,攻入敌军的营地。
郭子仪与回纥叶护领兵前后夹击,杀得安庆绪部死伤无数,落荒而逃。严庄、张通儒兵败东逃。郭子仪遂请太子广平王李俶乘胜进入陕城,同时命仆固怀恩等分道追击,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叛将严庄奔入洛阳,安庆绪聚集党羽,连夜弃洛阳出后苑门,向北渡过黄河,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捷报传到陕郡,郭子仪即奉广平王之命,率大军驰入洛阳,陈兵于天津桥南。
洛阳沦陷近两年后,再次被唐王朝收复,一时间百姓奔走相告,欣喜若狂,男女老幼相迎于道路两旁。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