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新貌。周红摄
合峪镇水沟村的灵芝种植。刘冰摄
新南铁路小镇的孩子们在优美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刘冰摄
游客在蓝天白云下愉快地散步。刘冰摄
精品民宿吸引游客。刘冰摄
改造后的街景
山乡巨变、产业兴了、生态美了、面貌新了、老乡富了……
栾川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新变化折射出新机遇,映照着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栾川全县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特色产业富民、碧水蓝天再现、厚植人文底蕴、增进民生福祉,在服务和融合新发展格局中,谱写了新时代栾川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华丽篇章,交上了一份非凡的答卷。
乡村振兴不止步,聚集了力量,激活了乡村
全县83个贫困村10755户38734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上一个五年,栾川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论述精神,一举摘掉了30多年的贫困县帽子。
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这一个五年,栾川县围绕“5311”工作举措,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
今年3月,一纸“来栾川,做绿水青山合伙人”的乡村运营招募令面向全国发布,以51个乡村旅游精品村的生态资源,广揽青年运营人才,全面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得知乡村运营招募的消息,从事矿产贸易的栾川人石彩芳没有半点犹豫,第一时间奔赴老家。遍访山村之后,石彩芳认为大王庙的文化就是为研学基地量身定制的,便顺利签约成为大王庙的乡村运营师。
令大家没想到,农事研学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红色研学以红色剧本杀的形式,盘活了闲置的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旧址纪念馆。如今,老百姓家门口就业分红,集体收入打着滚往上翻。
大王庙的成功转型是乡村运营模式变革的一个缩影。乡村运营招募令发布以来,累计招引200多个运营团队到栾川乡村考察,成功签约17家,带动1000余名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带动高端民宿、非遗研学、运动休闲、创意农庄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
乡村运营,是栾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栾川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也是精准发力,涵盖全品类、全产业链的“栾川印象”农产品区域品牌声名鹊起,累计销售收入达1.2亿元,带动1751户困难户、5250人致富增收。
“潭头温泉小镇、合峪蕙兰小镇、三川长寿小镇、栾川乡沉浸式文旅体验小镇……”栾川县科学编制集镇建设规划,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产镇融合”理念,着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集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一”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村庄绿化、廊道绿化等生态绿化工程,深入实施改厕、改厨、改卫、清垃圾“三改一清”工程。以“五星”支部创建、三清两建、“三变”改革等为抓手,充分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生态底色更鲜明,扮靓了山城,焕发了生机
生态是栾川的优势所在。这些年,栾川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稳定在330天以上;连续三年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出境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森林覆盖率达83.51%;入选全国首批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生态底色更加鲜明,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有了好生态,才有好日子。仓房村,是众多藏于栾川绿水青山间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曾经因困于深山沟,苦于没有产业支撑,村中群众只能靠着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如今的仓房,截然不同。漫步在乡间 的小路上,目之所及皆是古朴农家、幽幽竹林,纷至沓来的游客、各有忙活的农家,进进出出的车辆,无不诉说着这里旅游的风生水起。这得益于仓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叮咚、叮咚”订单声此起彼伏,陶湾镇西沟村一土特产网店老板张松奇忙得不亦乐乎。栾川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菌菇山珍等特色资源,这些土特产品是不少外地人稀罕的“绿色食品”,健康又美味。“随着物流越来越方便,我看准商机开网店,卖特产,一年收入七八万元。”张松奇说。
原本农村随处可见的“土坷垃”,如今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
守得住绿水青山,才能得金山银山。栾川的乡亲们对这句话有着最朴素、最真切的理解。如今,已有1.3万余名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因绿而美”“因绿而游”“因绿而富”,已成为栾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旅融合有特色,丰富了内涵,擦亮了品牌
近日,栾川县启动了首届星空露营生活节暨清凉露营季活动。青山如黛,绿水如屏,抬头是星空,远眺有青山……这个夏天,栾川各大露营地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掀起了一波旅游热潮,在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这些年,围绕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栾川县紧盯有利时机,按照县委文旅融合“361”工作举措,依托丰富的生态及乡村资源,全面开展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实现了景区设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到位,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栾川县着力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统筹城市、乡村、景区、景点一体化发展,深化旅游与文化、农业、交通、体育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房车露营、高端康养、亲子体验等休闲旅游新项目,积极打造剧本杀、夜游娱乐、主题演艺等沉浸式文旅项目,不断丰富全域旅游内涵。
这些年,文旅发展成果逐渐显现,2021年接待游客1219.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12.5%。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称号,跻身全国旅游强县30强。4A级以上景区达到10家,全国县域首屈一指,老君山景区成为全省旅游新名片。先后发展旅游专业村51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民宿由47家增长到124家,乡村旅游向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成功举办高速免费活动和迎新马拉松赛,游奇境栾川、品栾川味道、购栾川印象、住栾川山居、讲栾川故事逐渐成为旅游新时尚。
城市提质不松劲,提升了品质,温暖了民心
家住栾川县伊河北路某小区的冯女士每天都会到附近的伊河水系休闲区晨练。这里绿树环绕、宁静优雅,前来晨练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以前就是一片杂草丛,垃圾遍地,根本无处下脚,现在河道宽阔,两侧都进行了硬化提升,我们也有地方休闲锻炼了。”冯女士切身感受着家乡的可喜变化。现在的伊河两岸,有绿树红花、休闲步道、凉亭长廊,盛夏的傍晚,水岸旁凉风习习,让人好不惬意。
水系的提升改造,正是栾川建设“宜居型”城市、提升城市环境的一个缩影。老旧小区改造,更是让栾川百姓更加直观感受“宜居型”城市的具体体现。
“以前小区里地面破损严重,下雨天到处是积水。电动车充电都是从自家窗户拉线,很不方便,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家住城关镇金融巷建行小区的住户赵振华口中的“不一样”,是小区里新铺设的崭新透水砖,是粉刷一新的墙面,是统一规划的电动车充电桩……这些变化,正是他对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的切身体会。近年来,栾川改造了91个老旧小区,提升了96条背街小巷,创建了绿色社区8个,老百姓的生活越发舒心。
城市交通互联互通、城市游园逐渐增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些年,栾川围绕“休闲到栾川、享受慢生活”城市定位,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以打造服务数千人规模的15分钟生活圈为引领,谋划实施了五大类134项城市提质建设工程,以推动城市从“面子”到“里子”改变为着力点和撬动点,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通过城市提质,栾川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了一批实事好事,让群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城市提质工程实施以来的新变化,为推动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迈出了坚实一步。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