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各地暑期、汛期、旅游高峰期“三期叠加”,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开放面临较大压力。如何让游客安全、放心、舒心地体验“诗和远方”的美好,成为摆在全国旅游景区面前的一道必答“安全题”。安全是基础,只有确保答好这道题,才能实现旅游市场的有序快速复苏以及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绷紧安全弦 筑牢安全线
近期,正值暑期旅游高峰,国内多地景区发生了旅游设施设备安全事故、海滨旅游安全事故等,反映出个别景区安全防范有漏洞、管理服务不到位,为所有景区敲响了安全警钟。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日前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要切实做好旅游景区暑期安全管理工作。
各地文旅厅局积极响应,结合景区特点,做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突出重点领域,深入排查风险隐患,要紧盯A级旅游景区尤其是设有涉水旅游项目的景区,持续抓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风险提示和警示标识,防止游客贸然涉险,要加大涉水旅游项目安全管控力度,必要时关闭景区,有序疏散游客并妥善安置。
8月4日,河南省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织召开郑州市A级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及安全管理培训会议,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以“不忘初心 提升本质安全建设水平”为主题,对A级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参会人员对旅游安全案例进行了详细解读。会议还要求,各景区要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安全生产工作,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排查安全风险隐患、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吉林长春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王月介绍,景区注重“抓提前、抓重点、抓落实”,通过召开夏季安全生产会议,提前部署防暑、防汛、防火、防雷工作。景区特别加强了对库区水域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基础、消防、电器、防火等安全知识培训,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提前做好汛情下的游客疏散和应急封控等工作的准备。
夏日寻清凉 涉水需谨慎
炎炎夏日,海滨游、峡谷漂流等涉水项目成为许多游客避暑的首选。近期,湖北、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出现了一些让人痛心疾首的安全事故,教训沉痛。专家建议,游客一定要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详细了解目的地水文状况及各类涉水活动的注意事项,主动认知安全标识,备好防护设施。游客应当注意相关安全提示,要在有安全保护设施区域内参加涉水项目。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醒广大游客,要密切注意当地提醒提示,不到禁区、危险区涉水游玩,确保旅游安全。尤其在海边游玩时,要留意观察海滩和海浪状况,注意查看相关警示标识。要时刻警惕离岸流,夏季低潮、大浪容易产生离岸流,要避开浅滩、海岬、礁石附近等离岸流高发区域。参与水上活动项目时,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量力而行,不盲目猎奇、追求刺激。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也发出安全提示,游客在参与景区漂流、游泳、潜水、游船等涉水旅游项目时,要听从景区工作人员、导游指引,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儿童、老年人等人员要在家长及监护人陪伴下游玩,并携带救生用品。游客不要在滩涂、河道、泄洪道、公共海滩等未开发、未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区域开展游览、戏水、探险活动,不要冒险强行涉水或开车通过陌生水域,以免发生溺水、遇险事故。
打卡网红项目 刺激不能“玩命”
近年来,悬崖秋千、玻璃栈道、高空步道等高风险游乐设施以及室内冰雪冰雕等新兴游乐项目在全国各景区纷纷上马。然而,由于这些设施不属于特种装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强制性安全标准,不少项目存在安全隐患,从业人员资质和经验能力也令人担忧。尤其是近期屡屡出现的一些安全事故更是给全行业拉响了警报。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文旅部门将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强对新业态、新项目的安全管理,对高风险游乐项目进行全程体验式检查,尤其对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空自行车、飞拉达、“步步惊心”高空步道等暂时没有安全管理规范标准的娱乐项目加强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办法,依法依规进行规范管理。一经发现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的高风险游乐项目,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并进行追责问责,取消或降低所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位于河南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内的银基冰雪世界是一个综合性室内冰雪主题乐园,度假区始终将安全运营当作乐园运营的一条红线。银基文旅集团市场中心副总经理张红超介绍,娱雪区安全管理由运营和维护两个安全管理体系组成。通过监控不间断监督冰雕运营状况、游客游玩情况,发现隐患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定期对娱雪区冰雕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情景模拟,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采取提升员工应急处理问题解决能力等举措。
此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地文旅部门还指导旅游景区认真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制定精准防控配套保障预案,全面做好客流高峰应对。同时要求各地警惕旅游景区因设施设备闲置和员工流失带来的运营风险,对重新开放的旅游景区,务必严格检查设施设备运行状况。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