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照亮崤函大地,当夏日的微风拂起黄河阵阵涟漪——
看!沿黄生态廊道上又出现了建设者忙碌的身影;
听!函谷关内又传来《道德经》的声声吟诵;
瞧!仰韶村遗址发掘现场正上演着与历史的对话。
一首唤醒黄河文化的大合唱正逐渐响起……
九曲黄河,蜿蜒而下,流经三门峡206公里,赋予了三门峡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实现黄河文化惠民利民。
▲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内,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一起诵读《道德经》,感受中华灿烂文化。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门峡市先后投资30亿元,谋划建设六大重点项目,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为核心,总体布局"一廊三段多节点”,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打造沿黄精品旅游线路,谋划"游、跑、骑、行”沿黄体育赛事,依托三门峡大坝、大禹治水传说、历代治理黄河故事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旅游"爆点”"打卡地”,展示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独特魅力。
举办《图说黄河》户外大型摄影展,向人们展示黄河的自然风光、生态保护、历史变迁、民俗风情,用影像讲述黄河故事,激励人们发扬"信念坚定、坚韧不拔、敢于担当、为民造福”的中流砥柱精神。
圣地仰韶,花开中国。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为三门峡文旅融合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讲好仰韶文化故事,打造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展示载体和平台,三门峡市积极实施仰韶文化圣地"七个一”项目,以"一馆、一区、一居、一学、一村、一园、一节”工程建设为重点,打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标。
2022年5月18日,庙底沟博物馆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入选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之花,再一次绽放在世界眼前。
6月16日,三门峡市启动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究活动,深入探寻仰韶文化与宝岛台湾文物考古的联系,让仰韶文化成为连接两岸精神血脉的重要纽带。
老子文化,历久弥新。2021年6月10日,以"老子文化·中国哲学·东方智慧”为主题的第五届老子文化论坛在灵宝市函谷关举行。群贤毕至,论道函谷,古典与现代的碰撞,融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让大家在穿越历史时空中,领略中华文化所展现的无穷魅力。
每年3月,三门峡市举办《道德经》文化艺术周,深入挖掘老子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着力打造老子文化传播圣地、传承高地和产业重地,让老子文化流传千家万户,润泽群众心灵,推动老子文化从黄河走向世界。
特色民俗,异彩纷呈。"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在陕州区黄土塬近万个地坑院落里,多样的非遗文化元素为地坑院增添许多神秘色彩和神奇魅力。
陕州澄泥砚讲述着唐宋以来的历史故事,棉布上的捶草印花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恢宏与静美,陕州锣鼓书用铿锵的调子表达着生活的热烈。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李竹梅为代表的陕州剪纸团队,创作剪纸作品40余幅,参加"绿色奥运一起向未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系列活动,再次向世界展现三门峡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门峡地处豫西伏牛山区,近现代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此,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及重要史迹。近年来,三门峡市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创作戏剧《布衣英雄》《大山的儿子》,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场”河南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推出"红色传承游”,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用心讲好黄河故事,赓续传承伟大精神。三门峡市将坚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致力构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吸引更多人聆听"黄河故事”,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