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姓氏: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文化密码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陌生人见面的第一句寒暄,往往是“您贵姓?”如果姓氏相同,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笑称“原来是一家子”。《百家姓》更是许多人的人生启蒙第一课。中华姓氏的起源与发展独具特色,姓氏文化博大精深。但无论姓氏怎样发展变化,黄帝时代都是整个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起源,黄帝作为姓氏文化的开创者,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姓氏始祖和人文始祖,新郑黄帝故里,更成为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寻根圣地,“老家河南”实至名归。中华姓氏是中华儿女力量凝聚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四海一家、血浓于水的祖源情结。每年农历三月三,海内外炎黄子孙都齐聚中原隆重举办拜祖大典,共同拜谒轩辕黄帝,追思人文始祖的功德,昭示炎黄子孙血脉相传。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生生不息,共同延续着中华儿女的民族血脉,传承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老家河南家谱馆、郑州市古荥镇、荥阳世界郑氏名人苑等地,循着姓氏族群和文化专家寻根问祖的足迹,解读姓氏这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文化密码。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姓氏: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文化密码

老家河南家谱档案馆

  中华姓氏多肇始于中原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发现,在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300个中华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新表示。

  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历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姓最早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种氏族部落的称号,即族号,同姓部落具有共同的母系血缘与血族关系,所以最早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妊,都带“女”字偏旁。氏大约出现于从炎、黄二帝时期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原来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为主导的氏族,氏族显示着家族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标志着贵贱和等级的差别。

  关于姓与氏的关系,李立新总结说,从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到《春秋左氏传》中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到古代社会长期奉行“礼不娶同姓”原则,姓氏在古代一直发挥着优生优育的作用。《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可见,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周初至春秋时期,贵族内部分封制的层层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姓、氏的发展、普及与定型。到了战国,随着宗法制度崩坏,等级制度模糊,姓氏合而为一,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姓氏。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始将“姓氏”混同为一。此后因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和入主,中华姓氏文化得以多民族融合发展。我们的先祖也随着朝代更迭和岁月迁徙,在不同的地方扎根、生长、繁衍,传承着中华特有的姓氏文明。

  “中华姓氏之源的主体实际上主要来自伏羲、炎帝和黄帝,即伏羲风姓、黄帝姬姓、炎帝姜姓是我国姓氏起源的三大系统,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则莫过于黄帝姬姓。”李立新说,“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12姓,发展为101个方国,衍生出510个氏,不断繁衍,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相传颛顼、帝喾、尧、舜等均是他的后裔,而夏、商、周的始祖禹、契、后稷均为黄帝直系后裔,中国的姓氏大多起源于这一时期。”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姓氏: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文化密码

甲骨文上的姓氏

       黄帝是中国文明史上第一个帝王,中华五千年文明以黄帝为开端,黄帝毫无疑问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他的华夏民族“姓氏始祖”的地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中也已成为共识。源自郑州的黄帝成了中原地区早期姓氏文化研究的核心和焦点。

  “早在新石器时代,郑州地区的黄河岸边就出现了双槐树河洛古国、西山古城、大河村城址,投射出黄帝时代的文明曙光。”李立新表示,郑州还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新密新寨、荥阳大师姑、郑州小双桥、郑州商城等夏商古城遗址的发掘,管、虢、郐、郑、韩等37个两周诸侯国都城遗址的发现,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司马迁的记述是信史。两周时期的郑国、韩国等诸侯国的公族后裔或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等,衍生出400多个姓氏,当今常见姓氏中的郑、潘、冯、韩、何、许、史等姓氏的源头都在郑州。”

  “郑”,一张古今交融的文化名片

  郑州是一个与地域文化和姓氏起源关联密切的城市。

  春秋初期,郑桓公把郑国从陕西华县东迁至虢、郐管辖区域,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取名 “新郑”,从此,这片土地便钤上了“郑”字烙印。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荥州为郑州,“郑州”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历史中。

  “郑州之名来源于郑国和郑姓,荥阳世界郑氏大宗祠始祖殿里的郑氏三公像和荥阳市成功广场的郑氏三公像,对郑州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郑氏三公,即郑国开国三代君王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李立新认为,他们既是春秋郑国的建立者,中华郑姓的开基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郑州的肇始者。

  三皇五帝,夏商两周……多重科学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考古学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宝库。

  新郑市周围留存至今的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国都,城垣周长20千米,城内面积16平方千米,故城内外遗迹遗存星罗棋布,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1997年,中行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348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震惊世人,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从郑州市中原西路进入荥阳境内,很快就会看到路边竖着一块醒目的路标——京襄城遗址公园。这便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开篇《郑伯克段于鄢》中故事的发生地——京邑,也因此留下“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到黄泉不相见”的典故。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宫廷政变,周襄王为避战乱,曾在城内居住,因此京城又称襄城。至今城内仍保留着“京襄城”“御路岗”“老王门”等村名和地名。

  成功广场位于荥阳市城东南檀山、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三角地带,矗立在这里的郑氏三公像格外引人注目,三公脚下铭刻的郑氏三公碑文,诉说着春秋战国时代郑人的智慧和曾经的辉煌,周围像连环画一样串联了28组人物故事,各朝代郑姓历史名人位列其中,光辉形象浮雕其上。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姓氏: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文化密码

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

       历史风云,因缘际会。身为姬姓诸侯国的郑国灭亡后,这支姬姓后裔以国号为氏,并尊郑氏三公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以郑州地区为圆心,开枝散叶、瓜瓞绵绵。据了解,全球目前有1200万郑氏后裔,分布在中国、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荥阳市经过多年的研究、挖掘和宣传,已经在国内外郑姓中形成了‘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共识。”李立新介绍,荥阳既是中华郑姓最主要的郡望地,也是郑桓公的寄孥地之一,是全球郑姓公认的郑氏祖地,荥阳修建了郑氏名人苑、郑成功纪念馆、始祖殿等建筑群,还一年一度举办全球郑氏拜祖大典,每次都能吸引数千名全球郑姓华人华侨前来寻根拜祖,是民间举办此类文化活动最为成功的范例,也是海内外华人华侨到中原寻根问祖活动的一个缩影。

  千里追寻为名字中间的那个字

  4月27日,荥阳堂文化资深研究员、河南省文物保护员,已耄耋之年的王玉珊老人,来到郑州市古荥镇郑庄。王玉珊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因惦念家乡古荥毅然回乡,执教多年桃李芬芳。工作之余,他醉心古荥阳文化研究,不仅搜集了众多相关资料,还曾发表《郑州有两座荥阳城》《昔日管国都城今何在》等多篇见解独到的文章。

  郑庄村西100米的台地上,“郑庄遗址”文物保护标志牌静静矗立着。在郑州众多重要遗址的光芒下,这座埋于地下面积仅6万余平方米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并不太引人注目。但对生活在这里的郑氏族人来说,这里意义非同一般。

  “20世纪90年代初的寻根问祖让郑庄人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大家就想找一个重要地方立座碑作为纪念。”王玉珊介绍说,碑上记载了这一族的始祖郑古宝自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西来,经滑县桑村、濮阳孟居等地的经历,因清同治二年黄河泛滥,族人开始散居他乡,他们这一支落户到郑州此地。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 “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这些精心谱写的字辈,或讲述家族的来历以及迁徙,或饱含修身齐家、安民治国的期许,或寓意吉祥安康、兴旺发达的祝愿。一字一辈,伦常分明,巧用中华汉字一字一声一义的先进性,排列组合反映一个家族总体人伦关系和人伦精神。

  家谱中的核心内容体现家国同构理念

  5月初,踏着初夏的微风,位于金水区明理路的河南省档案馆新馆,4楼的老家河南家谱馆可谓是一座了解中原姓氏文化起源与发展的文化宝矿。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姓氏: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文化密码

清代禹州刘氏祖谱

       顺着馆内文化长廊和家谱馆7个展厅一一走过,一幅中原大地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之地的宏大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家谱陈列厅中600多个姓氏、2万多部、20多万册全国各地家谱的馆藏量让人惊叹;姓氏独立展厅内,每个姓氏的起源与变迁、历代名人、历史功绩、文物精品和家谱等珍贵资料陈列详尽;家风家训厅中,祖辈们的人生智慧凝结在短短数十字之间,俯身查看展柜内的资料,“仁义礼智信”“耕读传家”“爱国”“孝悌”等家谱中的核心内容,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理念的体现吗?

  在“中国十大寻根基地”和中华姓氏树图示前,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孙氏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孙三治向记者介绍,河南拥有丰厚的姓氏、根亲文化资源优势。这其中不仅包括以伏羲、黄帝、女娲等为代表的人文始祖根文化,以张、李、刘、黄、林等为代表的根在中原的祖根文化,还有姓氏文化、河洛文化、移民文化和中原名人文化等。

  站在被海外华人、客家人称之为“中原神器”的“神龙望君归”面前,老家河南家谱馆副馆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秘书长杨文杰说,2009年,河南发起了“世界客家播迁路”全球根亲文化活动,成为规模最大、里程最长,涵盖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全球性根亲文化交流活动。“神龙望君归”礼器,就是专门为此活动设计赠送给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特殊礼物,彰显了中原文化厚重。“老家河南家谱馆开馆时,全球华人寻根拜祖联合会赠送了一尊,希望我们这个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的又一重要平台,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姓氏文化是桥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相连

  “家谱与正史、地志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之一,不同领域的学者,在研究民俗学、历史学、人口学、教育学、考古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问时,都绕不开对家谱的参考。”35岁青年学者孙凯强调,“研究姓氏文化,很多人只重谱系——当然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一个姓氏的精神面貌更为可贵。”

  “在郑州(荥阳)一些老文化人中,至今仍为‘一门三进士,父子双翰林’而津津乐道,说的正是荥阳孙氏之须水孙庄一支。一门之内,科第联翩,诚一邑之盛事。”荥阳市文史专家陈万卿评价说,孙凯集多年心血撰写的《荥阳孙氏碑志文献辑绳》,为我们保存了诸多史料。如孙钦昂任广西学政时深入各州府考核生童,事涉兵燹后选拔人才制度;任福建兴泉永道时亲历中法台湾之战,事涉中外战争;主持郑西团练,筑寨于皇古,事涉清廷对捻军的平定;参修同治皇帝《穆宗实录》,更是国家大事。

  “凡此类者,皆有关国家事体,非独为一家一族之事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当今中国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风传承,彰显一个家族的文化精神面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赓续家训家教家风,弘扬中华姓氏文化。家国相依,命运与共。让我们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砥砺拼搏。让每个家庭不断向前进的脚步,叠加成国家的进步;让每个家庭不懈传承的家族精神,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