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科技!改变了夏代考古的模样

  “2022夏文化论坛——多学科视野下的夏文化探索”6月26日在禹州市落幕。夏文化的探索研究是历史学、考古学、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等领域的重大学术课题。近年来,多学科融合、科技考古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了夏文化的探源与研究中。让我们来看一看,从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冶金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科技考古视野下,夏代是一副什么模样?

6581241202892062

  夏代是什么样的气候?

  龙山晚期到夏代,中原地区剧烈动荡,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刻,当时人们生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张小虎,以新密古城寨为例,介绍了龙山晚期中原地区的生存环境。

  考古发现,新密古城寨东护城河中段与常见的人类文化遗存为主的壕沟堆积不同,古城寨壕沟下部堆积呈现出了明显沉积特征,接近于湖沼沉积,是自然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经过孢粉、植物遗存分析,古城寨遗址龙山晚期整体气候温暖湿润,龙山时期之后,气候逐渐干旱化。遗址周围分布有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还有亚热带树种化香树、南酸枣,植被具有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瓦店遗址周围分布着栎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等,表明瓦店遗址在龙山时代气候温暖湿润,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生态过渡地区。

  王城岗遗址周围分布着大量的阔叶树栎木林、其他阔叶树种和竹林,龙山时期王城岗遗址具有亚热带气候特点,说明当时亚热带的北界比现在偏北。

  到了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阶段,古城寨的气候趋于干旱化。皂角树、二里头遗址的数据分析显示,从龙山到二里头,气候逐步有温暖湿润向干冷转变。

7477940225868762

  夏代人的主要口粮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复旦大学的李唯以河南漯河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开展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同时结合其他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认为漯河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形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农业和家畜是生业经济的主体,人类食物来源多样。农业以旱作农业为绝对主体,并且以粟为主,黍为辅,大豆也是必要补充,稻的比重很小。家畜包括猪、狗、黄牛、羊,其中,猪是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羊包括山羊和绵羊。

  家养动物的喂养方式不同。猪和狗主要以主人的残食喂养。牛的圈养程度很高,羊的圈养程度较高,均被大量喂食小米作物的秸秆类副产品。

  鹿类动物在先民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大量来自野外狩猎之外,可能也存在喂养大中型鹿的行为。

  中原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生业经济形态既有继承也有变化,整体趋向统一和规范,并且规范化趋势很可能从核心区向外围区推广,二里头都邑聚落在生业经济方面的特殊性得以充分凸显。

  在夏文化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蓝万里副研究员介绍了河南夏文化相关遗址的生业结构分析,认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延续古代中国北方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传统,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稻作已经相当普及,大豆的栽培进一步强化,小麦开始出现并日趋重要。粟稷稻麦豆“五谷”的传统格局已经形成。

  然而,在旱稻兼作的大区域形式下,不同的遗址、不同的人群之间也有差异。叶县余庄遗址出土多种来自水生植物的淀粉粒如菱角、莲藕。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出土大量的菱角残块。两个遗址周边存在可供采食种植的大片湖沼区域。

  蓝万里分析说,郾城郝家台遗址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人群明显分为使用碳3植物和碳4植物两类,碳3植物一般认为是水稻、小麦,在当时情况下,水稻、小麦能否支撑部分人群的消费是个问题。他们还采集食用块根块茎及坚果类可能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4729935615155383

  女人们为什么迁徙?

  通过科技分析,不仅能知道古人吃什么,还能判断他们饮食结构的变化、驻地的迁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立刚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原地区夏文化遗址人群的多种同位素研究。通过对郾城郝家台、叶县余庄、禹州瓦店等三个龙山到夏代遗址人群开展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和锶氧同位素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余庄遗址的一个成年女性和儿童两个个体幼年与去世前食物结构完全不同,可能经历了较大的迁徙,儿童可能与女性一同而来,他们关系密切。余庄遗址的4名外来者均在异地出生,且可能是同一地方,2名成年女性成年后迁入本地并生活若干年。1名成年女性成年后迁往他处,去世前较短时间又迁回本地。

  瓦店遗址存在两种截然不同食谱的群体,外来人口比例较高。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分析表明,一个群体幼年都不生活在本地,成年以后群体性迁徙到此处,印证了有关专家认为此处为军事据点的说法。

  周立刚说,人群迁徙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为史前婚姻、文化交流形式提供了新启示。

  夏代人体质怎么样?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孙蕾借助科技手段,告诉我们夏代人的体质是这样的。

  孙蕾的研究材料包括郾城郝家台、淮阳平粮台、焦作府城、叶县余庄、西平上坡、禹州瓦店、偃师二里头和尉氏新庄等遗址出土的人骨。

  根据瓦店、郝家台、平粮台人骨为例,从龙山开始,中原人群一方面继承仰韶文化核心区域的人群颅面特征,另一方面表现出与山东大汶口文化居民的较大相似性。到二里头时期,中原人群更多具有北方、西北方人群的特点,反映此时中原人群与北方、西北方人群的交流、融合更显著。

  在7个遗址中主要观察到牙齿生前脱落、龋齿、牙釉质发育不良、牙结石等牙齿疾病。相较于男性,女性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占较大比重,多数未成年人及哺乳期女性的饮食中可能长期缺乏肉食,而且连新鲜的植物性食物也不能充分获得。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人群具有较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多处遗址的未成年个体常常出现反映贫血和坏血病的病理表现,颅骨内壁也多观察到曾经患有脑膜炎,可见,龙山晚期至二里头人群多在儿童时期患有营养缺乏类疾病,推测与营养不良有关的体内感染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龙山至二里头人群的下肢上发现高比例的跪踞面,说明人群中存在普遍的跪坐习惯。多数骨骼上发现了退行性关节炎、施莫尔结节,说明生前曾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劳动。

  两性的身高在不同遗址差距较大,龙山时期女性最高身高在168cm左右,男性最高能达175cm左右,二里头时期女性最高身高在155cm左右,男性最高在170cm左右。不同遗址差距较大除了营养、遗传、环境影响外,或许与人骨样本量极少而造成的数据偏差有关。

699901454929455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在本次论坛上发言的26个学者中,有三分之一与多学科探索有关,涉及到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冶金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科技考古方式,科技让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认识,但是对于夏时期的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需要继续努力,从多学科的角度获取有关夏文化研究的更多信息,取得更多的突破。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