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洛阳:穿越五千年 看河洛先民的“精致浪漫”

  五千年前,河洛地区的先民怎样过日子?在洛阳市宜阳县苏羊遗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任广、工作人员谷向乐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马志坤依托考古勘探发掘成果,带领大家完成了一场跨越五千年时光的穿越之旅。

  住在木骨泥墙的房子里 地面铺“水泥”

  约3800年前,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出现在河洛大地上,而在此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河洛地区已经成为史前文化繁衍、交流、碰撞的中心区域。位于宜阳县张坞镇的苏羊遗址,就是其中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面积超60万平方米的区域性中心聚落。

  任广首先介绍了苏羊遗址能在距今五千年的河洛地区“出圈”的区位优势——这里地处洛河南岸的台地之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临近水源,便于取水,又居高临下,防涝防洪。同时,苏羊遗址位于洛阳至关中的崤函古道南线附近,交通便利。

  2021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苏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考古资料显示,苏羊遗址仰韶中期的房子墙体为木骨泥墙,墙内壁有光滑的青灰面,建筑结构跟当今一些农村地区的老房子几乎一样。此外,当时的人们还会在地上铺一层经过细致加工的灰褐色“水泥”,非常坚硬光滑。

  “我们在部分房址上发现了大面积的墙体或房顶倒塌堆积,这在洛阳地区还是首次发现,期待能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任广说。

  盛放簪子的专用容器是属于苏羊人的“精致浪漫”

  目前,考古人员已在苏羊遗址清理房址11处,灰坑、窖穴126座,沟1条。出土的遗物以陶器、石器、骨器为主。

  谷向乐展示了部分出土遗物。洛报融媒记者看到,精美纤细的骨针被凿磨得十分光滑,其形制与现代制品几乎无异。摆放在旁边的骨簪,簪体光滑且有光泽,可见制作时经历了细致的打磨。

  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苏羊遗址还出土了数件用红烧土制成的容器,这种容器上开有若干个倾斜的小孔,专家推测是用来盛放骨簪的。

盛簪器 刘嘉仪 摄

  “骨簪和盛簪器的发现,不仅说明束发在当时已经很普遍,还体现了先民对头簪的放置十分讲究。也许,这就是苏羊人的‘精致浪漫’。”谷向乐说。

  五千年前 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此交融

  “苏羊遗址最令人惊喜的,是不同文明在同一遗址的汇聚。”任广介绍,在灰坑出土的文物中,带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占大多数,甚至一个灰坑中,出土了20余件可复原的屈家岭时期器物,如横装宽扁足盆形鼎、罐形鼎、双腹豆、圈足杯、花边捉手器盖、彩陶纺轮等,这都表明,五千年前的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已经存在深度交融。

  一件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玉钺受到众多关注。谷向乐介绍,这件玉钺是仰韶文化的高等级遗物,根据目前的发现,只有中心聚落才有这种遗物。玉钺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苏羊遗址在洛河中游地区的中心聚落地位。

玉钺 刘嘉仪 摄

  “遗址中出土的一枚外形似虎头的兽首石雕,其形制与红山文化半拉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兽首的钺端饰极为相似。这基本能够佐证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任广说,从发掘成果来看,苏羊遗址存续时间从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到龙山文化晚期,时间非常长,为建立河洛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探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