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洛阳:让非遗之美融入百姓生活

  近年来,洛阳市不断创新以非遗为主的河洛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方式,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特色非遗项目长驻校园、社区,促进更多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让非遗之美融入百姓生活。

  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打板的时候手一定要捏稳,目视前方,节奏绝对不能乱。”近日,在洛龙区定鼎门社区活动室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传承人张怀生正耐心地为社区居民讲解河洛大鼓的表演技巧。

居民学习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我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河洛大鼓正借着“非遗进社区”的东风,走到越来越多百姓身边。“非遗只有走进社区,走进百姓生活,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张怀生说,接下来,河洛大鼓还将走进更多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除了河洛大鼓,社区还开设了洛绣、剪纸、泥塑等非遗课程。”定鼎门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进社区”活动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社区扎根、传承。

居民学习刺绣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走进百姓生活,近年来,我市还举办了“感触二十四节气”少儿非遗之旅、“古都乡韵”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并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开设非遗课堂,开展文化生态保护专题培训,着力营造“非遗人人参与,发展与民共享”的文化氛围。

  推动非遗扎根校园

  包槲包、剪纸、捏面人……日前,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栾川县伊禾幼儿园举行,10多位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带领孩子们体验非遗项目,让大家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项目不仅走进幼儿园,还走进了高校。近年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戏曲表演等非遗相关专业,在非遗相关专业和所有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剪纸、书法、茶艺、洛绣等方向选修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

  同时,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还建设了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李树建戏曲艺术传承中心,致力于豫剧马派和豫西调戏曲唱腔艺术的传承和人才培养。非遗传承已成为该校展示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洛阳市积极推动非遗融入教育体系,河洛大鼓、南庄木偶戏、孟津剪纸等非遗项目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实施河洛文化传播工程

  在保护和传承中,只有让非遗活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赋予其新的活力。近日出台的《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提出,我市将实施河洛文化传播工程,建设非遗社会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主题广场,开展常态化社区非遗活动等。

  建设非遗社会传承基地。洛阳市将利用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融入河洛非遗元素,弘扬河洛文化精神,建设一批社会传承基地。

  建设非遗传承主题广场。洛阳市将以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为主体,建设非遗传承主题广场,搭建传承活动和展演活动的平台,促进群体传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开展常态化社区非遗活动。洛阳市将加大对社区现有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创新社区活动形式,形成常态化、大众化的群众活动,在此基础上,遴选剪纸、河洛大鼓、面塑等易推广的非遗项目进社区,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