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南阳淅川:筑牢生态底色 做大全域旅游

  “暑期来临,这段时间,旅游团队慢慢多了起来,这都得益于淅川立足生态大县,发展全域旅游的结果!”6月22日,淅川龙泉乡村度假区的杨经理笑呵呵的说。

  投资1200万,安排附近村民就业20人,集乡村音乐厅、民宿度假、生态农业、山水观光于一体的龙泉乡村度假区,成为淅川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成功典型。

  “县里打通了移民文化苑的断头路,完善了接待设施,我们干旅游的尽头更足了!”淅川大自然旅游公司董事长周成保说起淅川的全域旅游,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八百里伏牛山,风景无限美。生态淅川,看不完的秀美风光。山还是那座山,川还是那道川,远离中心城市的淅川,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不仅一举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还一跃成功创建省级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四年,旅游工作持续位于南阳市第一方镇。 

  筑牢生态底色,做强全域旅游。一个深山区人口小县,从乡村游到全域旅游,从“钒都”到“旅游强县”的美丽“蝶变”,全旅旅游产业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描绘着淅川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灿烂篇章。

  生态立县 旅游破“茧”蝶变

  淅川地处伏牛山腹地,奇山秀水、险峰瀑飞,森林覆盖率达45.3%以上,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却看不上这些景色,反而当成了交通不便、束缚发展的“拦路虎”。那时候的人们更看重的是脚下蕴含着的已探明可开采的钒土、石煤、花岗岩、蓝石棉、虎睛石、大理石、石墨、石膏、钡石、砂金、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资源38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全省第一。目前已探明的钒资源量达300多万吨,占河南储量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前列。

  一时间,靠山吃山、“有水快流”,让小矿厂、小选厂混乱无序发展,毁了生态、苦了百姓不说,县域经济得不到长足发展,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仍牢牢扣在头上……

  2004年,淅川县委重新审视这一方山水,“破茧”求变,一方面强力推动矿山整治,另一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响亮提出了“旅游兴县”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响了一场“干部群众齐动员,集体民营一起上,全党抓旅游,全民干旅游,誓要山水变黄金”的群众化旅游经济战。

  一时间,淅川县兴起了旅游景区开发热潮,坐禅谷、香严寺、八仙洞、丹江大观苑等一个个风景区相继开发,似天工雕凿,巍峨挺拔;似出水芙蓉,俏丽诱人。

  自此,以“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淅川速度”,开始乘胜出击、所向披靡,成为南阳贫困山区依靠旅游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淅川县坚持生态优先,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持续推进县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全域旅游发展。

  在支持旅游业发展上,淅川毫不吝啬:财政预算每年单列1亿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政府还主导成立扶贫惠民公司,融资3亿元作为引导资金,累计撬动108.8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占全县项目投资总额的40%以上。

  在淅川,2004年曹长城开发建设丹江大观苑,总投资2.5亿元,立足亚洲第一库的天然资源,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巨大的影响力,突出“药文化、水文化、楚文化、佛文化、商文化”五大文化特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和谐统一,努力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旅游、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中国第一旅游名胜,经过21年的发展,丹江大观苑景区目前年收入近亿元。现在“内陆的太平洋、流动的黄金海”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丹江大观苑也成为淅川旅游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曹长城更是带动了一批矿老板的“绿色转型”。如今,在淅川旅游投资超亿元的6位企业家中,有4位曾是矿老板,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大咖”。全县数万矿业从业者减少至1.2万人,却“蝶变”出11万旅游产业从业者。

  数据显示,10年前,淅川全年接待游客316.75万人次,综合经济效益15.87亿元, 2019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创旅游收益34亿元;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共接待游客468万人次,旅游综合19亿余元;2021年,全县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30亿元。

  “绿色是淅川的底色,生态是淅川的资本。”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表示,从“钒都”到旅游强县,淅川县域经济转型的成功,得益于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新发展理念在淅川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定准目标 “水资源”变成“香饽饽”

  你能想象吗?一个人口74万的小县城,900多个农家宾馆一年拥入20多万人次游客;在酷暑难耐的夏天,仿佛一夜之间有上万辆私家车开进淅川“避暑”,农家宾馆、民宿更是一床难求……

  是什么让淅川旅游如此“火爆”?

  “夏热冬冷”曾被认为是生态旅游的最大瓶颈。但勤劳朴实的淅川人从中看到了商机:海拔高、生态好,夏天平均气温22℃,天赐“凉”机。

  围绕“水”资源,淅川旅游与水结缘。

  淅川,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史记·屈原列传》记载的丹淅,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显然,淅水,是以淅为名的大河,即今老鹳河。该河史载出自《隋书·地理志》,因两岸绿树成荫,多有鹳鸟栖息。

  淅川,以丹水而扬名。丹江之水,从远古流过,在历史深处哺育了春秋楚国始都,孕育出瑰丽的长江文明,被誉为楚文化发祥之地。因此,便有“古时丹阳地,今日淅川城”之说。丹江之水,生生不息淌至今日,以“不服周”的韧劲北折向上,成为当今世界Z大跨流域调水的原点和起点。凭借南水北调享誉全球,淅川——地处豫西南一隅的美丽存在,向世界揭开了神秘面纱。

  淅川,以丹江口水库成名,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知名。若把丹江口水库比成京津冀豫人民的“大水缸”,那么淅川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千里长渠的“大井口”,或叫“水龙头”。这个“大水缸”一级水源100%在淅川境内,90%的二级水源还在淅川。与首都同饮一江水,淅川Z为靓丽的标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中线渠首所在地。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这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

  水文化,从古至今,影响后世;水资源,从南到北,泽被后代!从因水得名、以水扬名,到因水库成名、以水利工程驰名,淅川是名副其实的“水之都”“水之源”,呵护着华北平原的美丽家园,滋润着亿万生灵的心田,承载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针对自驾车游客,2015以来,淅川先后推出南水北调渠首游、丹江大观苑一日游等旅游线路,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淅川抓住机遇,让“水资源”变成“热经济”。

  统计显示,淅川持续塑造“渠首淅川 诗画丹江”文旅品牌,不断优化旅游线路,2021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直接、间接带动13万人参与旅游经营服务。

  “旅游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淅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兴勇介绍,2004年前后,恰逢国家实行旅游黄金周改革,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淅川抢抓机遇,“大抓旅游、抓大旅游”,旅游产业迅速崛起,淅川进入新发展阶段,抢抓“水”资源,做大旅游文章,以乡村旅游助推全域旅游,淅川文化旅游产业再次迎来新的拐点!

  在锻长板做优“渠首淅川”的同时,淅川着力丰富新业态、增加新体验,补“冬游”“夜游”短板,以优质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亲近自然山水、畅享悠闲生活。

  围绕“冬冷”,去年以来,淅川县陆续推出了丹江大观苑+移民文化苑一日研学游、八仙洞+凤凰古寨一日乡村游等多条冬游淅川精品线路,培育了小三峡,移民文化苑、丹江湖、凤凰古寨等旅游新产品,丰富了淅川淡季文旅业态。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淅川川县延链补链,丰富业态,做活‘景区、县城、乡村、节会’四篇文章,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感受着别样的出行体验,打开了淅川全域全时无淡季的新局面,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王兴勇说。

  加快发展 让更多人吃上旅游饭

  隆冬时节,在淅川县毛堂镇龙泉村,沿着清清的小河、干净的山路,一排白墙黛瓦、精巧雅致的休闲民宿“九畹山居”,掩映在一片山茱萸之间。

  这里有4座独立小院,幽静优雅,小院风格各异,别具韵味。

  “虽然是淡季,客房也基本订满。”这家民宿的负责人介绍,经过线上线下同步接受预订,民宿生意红火。

  在龙泉村游客中心,依山傍水的古朴建筑,灰色的房顶,洁白的土墙和屋前点缀的石磨、玉米棒、红灯笼,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庄画……这便是该村打造的一方乐土——龙泉乡村音乐厅。淅川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赵成介绍,这里的山很美,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色,而且民宿配套设施齐全,吃、住、娱乐、休闲都很方便……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改变着龙泉村的萧索面貌。短短几年,骑行道、登山道、滨水步道、龙泉乡村音乐厅等旅游项目相继投用,农家宾馆如雨后春笋。品山水、吃农饭、住民宿、忆乡愁……前来观光游玩的人们流连忘返,乡亲们终于吃上“旅游饭”,摘了穷帽。

  为了发展成果共享,淅川川县结合生态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16项旅游规划,统筹县城、乡村、景区优势资源,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将乡村旅游业态划分为景区依托村、深山空心村、田园乡愁村、特产带动村4种类型,从龙头带动的景点建设转入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全域旅游,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

  在完善村庄内公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游憩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淅川县还对贫困群众开办农家宾馆、旅游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给予财政补贴、金融贷款、技能培训等一揽子政策支持。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淅川乡村群众心中扎了根。村庄绿起来了,垃圾堆、边角地成了绿化带、小游园。庭院也美起来了,房前屋后种上了景观树。

  有了好生态,才有好日子。一项项好政策落地生根,也给仓房镇磨沟村村民姜玉琴带来了好出路。她利用10多万元政策资金,加上贷款和自筹资金,改造了自家房屋,于2015年底开起了乡村民宿“呈祥客栈”。在她的经营下,民宿生意逐步走上正轨,一年盈利七八万元。

  玉米糁、丹江鱼、槲包……在楚都宾馆淅有山川优质农产品展厅,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电商导购员正在做着网络直播销售。

  淅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严国良介绍,“淅有山川 ”作为全域旅游特色产品,涵盖六大系列80款优质农产品。通过推行“品牌+企业+基地+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和旅游产品消费升级,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淅有山川”是淅川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业区域和旅游产业公用品牌,其中农产品是“基地直供、检测准入、全程追溯”。“淅有山川”,可与县域品牌、企业品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新产品等构建起母子品牌矩阵。

  “淅有山川”起初主要是用于农产品领域公用品牌涵盖水果、水产、畜牧和生态产业加工等43个品类。随着“体育赛事+旅游”如火如荼开展,“淅有山川”的品牌运用,突破农业范畴,将生态旅游也涵盖其中。

  在甩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征程中,生态旅游是淅川县探索“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中“长线产业”。淅川大旅游,以丹江湖5A景区创建为载体,把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依托环库路各个景点,着力打造环丹江湖生态旅游圈:仓房磨沟、毛堂龙泉、马蹬石桥……

  “过去是望山愁、没出路,真是连做梦都梦不到,这辈子能在家门口开宾馆、卖农产品,让全村过上家家有存款、户均一辆小轿车的幸福生活。” 仓房镇磨沟村支书彭全军说。

  先富带后富,齐奔共同富裕路。在丹江大观苑景区,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当地政府统一规划,鼓励当地村民大力发展餐饮、住宿、购物等经营项目,让该村80%以上的农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现如今的淅川,贫困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山区群众变成了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重塑了淅川乡村的“颜值”和“气质”。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发展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个、省级休闲观光园2个,星级酒店8家、民宿10家、农家乐700余家。1.2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

  “生态饭才是长久饭。”周大鹏表示,我们坚持生态立县、富民强县,初步形成了“游渠首淅川、品淅川味道、住淅川山居、购淅有山川、讲淅川故事”的全域旅游格局,不仅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坚定了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

  淅川,筑牢生态底色,做强全域旅游,引领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