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探访三门峡古村落的“黄河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616185557.jpg

  6月15日,走进陕州区王家后乡赵里河村,探访这个古村落的“黄河故事”。

  “捕鱼、拉纤,黄河畔古村世世代代靠母亲河繁衍生息。”赵里河村是一个相对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地处黄河南岸的浅山区,距离黄河最近的地方只有500米,地貌多为大石崖、大峡谷、山坡地段,曾是省级贫困村。虽说偏远,但是藏在这个村子里的“惊喜”可真不少,它的古老传说大多和黄河有关。

  该村党支部书记郭英峡介绍,以前村子里有一处驿站,两岸的峭壁下就是古栈道遗址,赵里河村附近保留的古栈道近600米长。在黄河岸边崖壁上至今还能清晰地看见两个圆圆的石洞,俗称牛鼻孔,船夫把绳子穿过石洞,紧紧绑住,在这里停靠、休息、补给。

  “靠黄河吃黄河,我们的先辈们世世代代以黄河为生,村民们为了维持生计,排队在黄河岸边打捞黄河鲤鱼,随后在岸边找一块石头烤熟或者炖汤即食,少数人把多余的鱼卖给鱼贩维持生计。此外,祖先们很多都做过纤夫,他们靠拉船为生,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河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坐人工船过黄河去山西,一趟大概需要两块钱。”郭英峡说道。

  作为交通集散地,赵里河村曾经也繁华过,岸边居住着很多达官贵人和富商。至今村里还保留着许多明清老宅院。这些老宅院都依土崖而建,一边是窑洞,一边是砖木结构瓦房。老宅院门口建有牲口房、磨坊,牛羊不进院。经过岁月的洗礼,一些明清古建筑已经破落不堪,但是透过房檐上考究的雕花、龙头瓦等,依稀可以看见它们繁华时的样貌。

  “我们村的明清古建筑是纯砖瓦结构建造,建造的木材也非本地所有,都是通过黄河古栈道从外地走水路运至村中,现在村里有不少老人还居住在祖传的明清建筑里,屋子冬暖夏凉,非常宜居。”郭英峡说。村民们一直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赵里河村也被誉为一座天然敞开的“黄河岸边的农耕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20616185549.jpg

  今年73岁的村民郭当家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们一家至今还居住在祖辈传下来的四合窑院中。近年来,因为十里桃花谷爆红的赵里河村,旅游业逐渐兴盛起来,郭当家的儿子郭春峰脑子活、想法多,他们把自家的古院落打造成了一间老饭铺。

  “我们祖上清代的时候就开过很多饭铺,我是郭家第十二代传人,如今在此基础上,我们开了一个农耕记忆老饭铺,以杂烩菜、布翻馍、大油饼等农家小吃为主,让游客体验老家的味道,了解黄河漕运饮食文化。”郭春峰说。在郭春峰家的老院子里,还有一个农耕文化展示馆,里面包含铡刀、织布机、纺花车、老石磨等多种老物件,可以供游客参观,找寻记忆中的乡愁。游客们可以抓上一把玉米,放进院子里的老磨盘中,自己拉磨,磨成玉米碜子和玉米面,然后下锅做成汤和饼,体验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

  2021年11月底,沿黄生态廊道修到了赵里河村,这座黄河岸边的古村落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沿黄生态廊道与赵里河村的连接线已经修好,赵里河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廊道上苍翠满目的风景树组成了大片的游园,原来的黄河古栈道成了生态廊道上的一大亮点景观,正在修建的游乐园趣味十足,再配上村里的梯田美景,如今的赵里河村迎来了千百年来最高光的一刻。

  “以前,饭铺在旅游旺季时客人较多,但是平常时段人流量较小,生态廊道贯通之后,前来打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知名度明显提高,以后肯定会越来越红火。”郭春峰非常有信心。

  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赵里河村里全面提升产业项目支撑,鼓励更多村民参与种植养殖发展,努力打造“十里桃花+明清古村落+农耕文化展示+黄河古栈道”旅游景观带,助推新时代的赵里河村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很多从村中走出的成功人士都有意向回村投资兴业,很多项目都在洽谈当中,相信我们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郭英峡说。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