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焦作方言快书闪亮河南非遗舞台

  6月15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河南非遗曲艺展演周豫北专场的11个优秀曲目准时上线。由焦作市推荐的焦作方言快书节目大火,在网上受欢迎程度名列前茅,截至昨日,阅读量已达17.9万次。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焦作方言快书闪亮河南非遗舞台

  焦作方言快书魅力何在?其背后是焦作市一家三代人的传承,它的诞生竟也源于一个意外。

  用焦作方言说山东快书

  河南话是中国使用人口比较多的汉语分类,德云社河南籍相声演员岳云鹏更是为河南话起了个名字"豫语”。同为河南话,焦作方言却有点不一样。

  "有一个媳妇叫翠花,她给俺隔墙住邻家。(白)有人问啦:老闪,你在哪住哩?我呀,我还没寻着地方哩。”

  在第二届河南非遗曲艺展演周豫北专场的演出中,焦作年轻人闪志博、张鑫带来的节目《追贼》《老马剃头》,把地道的焦作方言呈现得淋漓尽致,直接将观众给震住了:咦,这俩人的节目怎么像山东快书啊?

  展演中,闪志博、张鑫身着长袍,手持鸳鸯板,简单的道具,美妙的享受,平、爆、脆、美,一个都不少。

  据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广宇介绍,闪志博是我省著名曲艺家闪光之孙,焦作方言快书就是用焦作方言说快书,闪光自编自演的焦作方言快书,曾火遍焦作各县(市、区)。

  闪志博和张鑫带来的焦作方言快书《追贼》《老马剃头》,都是由闪光创作的。

  意外诞生的焦作方言快书

  闪海鹏是闪光的儿子,也是焦作方言快书市级非遗传承人。据闪海鹏介绍,焦作方言快书是父亲"妙手偶得之”,是在山东快书的基础上创立的。

  山东快书是源于鲁中一带农村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清道光6年(公元1826年),有落第举子36人(也有说10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了消磨时间,他们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的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进行说唱。作者之一李长清(山东平南岗子王庄人)的表侄付汉章于道光19年(公元1839年)在曲阜孔林前春秋庙会上演出,成为最早的山东快书艺人。目前,山东快书有高派(代表人高元钧)、杨派(代表人杨立德)之称。

  1956年,山东快书高派传人闪光由北京政法学院调到焦作市歌舞团,任编导组副组长兼相声、快书演员。之后,他多年巡回演出于豫北地区,培养了不少山东快书演员。

  在一次培训班上,前来学习的大多是民间艺人,操着一口怀庆方言。闪光用普通话教他们说山东快书,可经这些民间艺人一学,又变成了方言版。

  闪光觉得挺有意思,就试着用焦作农村方言(怀庆府口音)创编了方言快书,使这一极具独特性的说唱艺术得已广泛传承和推广,深受当地和周边地区百姓的喜爱。

  当时,豫北地区盛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能听闪光说两句,情愿三年不看戏;能听闪光说两句,肚里三年没有气。”

  几十年来,闪光在豫北地区举办多期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快书学员,他创作的焦作方言快书《想闺女》《转业》《聪明人》《猫孵小鸡》《换所长》等被四处传唱。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在闪光的影响和带动下,快书学员们佳作不断,使焦作方言快板达到了高峰期。

  焦作方言快书演唱时,表演者手持鸳鸯板(或四块瓦)击节伴奏。鸳鸯板取两页铜板,恰似鸳鸯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的寓意。焦作方言快书唱词韵律强,朗朗上口,乡土气息浓厚,有着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2013年5月,焦作方言快书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代人的焦作方言快书传承

  闪海鹏还是孩童时,父亲每次出去演出,他都跟在身边。演出之前,他就看着父亲排练;演出开始,他就坐在台下观赏。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下,幼年的闪海鹏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6岁那年,闪海鹏第一次登台,表演了山东快书小段《托儿所》。左手击打鸳鸯板,配合节奏明快的唱词,再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闪海鹏赢得了满堂喝彩,成了街谈巷议的"小明星”。

  上学后,闪海鹏加入了学校的宣传队。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街头,都少不了闪海鹏的身影。儿时的表演经历,为闪海鹏日后的曲艺之路夯实了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过父亲的指导、名师的指点,闪海鹏渐渐成为焦作方言快书的中流砥砫。

  闪海鹏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在观众的眼中,父亲永远是焦作方言快书第一书。很多次演出后,有观众问他:”您也姓闪,认识闪光不?他说的焦作方言快书比你好。”闪海鹏总是谦虚地回答:"认识,认识,您说得对。”

  在父亲的教导下,闪海鹏努力发扬焦作方言快书的魅力,并将焦作方言快书的成熟节目编辑成册,供大家观看学习。

  由于焦作方言快书演唱技巧难度大,演唱语言多为焦作周边地方方言,语音较难掌握,学习该技艺的人如今愈来愈少。传承不济,加之资金严重不足,为焦作方言快书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阻碍,这让闪海鹏十分苦恼。

  然而,令闪海鹏没有想到的是,爱好焦作方言快书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竟是他的儿子闪志博。

  和父亲从小耳濡目染焦作方言快书不同,闪志博对曲艺的热爱始于大学。"虽然爷爷和父亲都是曲艺大师,他们却没有刻意让我学习曲艺,而是给了我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闪志博说,"直到参加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时,我才发现曲艺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

  从此之后,闪志博决心跟随父亲学艺。门里出身,自会三分。闪志博在曲艺方面上手很快。焦作方言快书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闪志博用心、用情、用力学习着,他表演、创作的《大声说话小声说话》《选班长》等作品接二连三在比赛中获奖。

  "在我心里,父亲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虽然我们对焦作方言快书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他一直是我曲艺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闪志博说。

  对于儿子走上曲艺之路,闪海鹏十分欣慰。"一直以来,我最担心的就是焦作曲艺的传承问题,现在喜爱曲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能表演好的人就更少了。我也收了不少徒弟,坚持下来的却不多。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人愿意学、喜欢学,我就愿意教。我也会继续努力,多多创新,编排出一些精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曲艺、热爱曲艺。”

  闪志博的梦想也很远大,他希望自己的演出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焦作方言、爱上曲艺、爱上非遗。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