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是河南的“西大门”,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兴起。黄河三门峡段全长206公里,约占河南省的1/3;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的1/4;湿地面积2.85万公顷,占河南省的42%。
近年来,三门峡市不断强化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的生态保护提升和绿色转化,使之成为三门峡市人民群众的生态河、幸福河。
生态是黄河保护治理的底色
为打造生态保护的新样板,三门峡市以沿黄生态廊道为载体,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根本,以矿山生态修复、复耕复绿为重点,不断扩大沿黄生态容量。数据显示,几年来,累计清理河湖“四乱”问题116个,取缔“散乱污”企业322家,治理修复矿山近7.24万亩,联动治理水土保护区240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沿黄108公里绿网、21.6万亩湿地、50万亩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越冬大天鹅达到1.6万余只,创造历史新高,18条黄河一级支流的污水全部解决到位,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提升到50.72%。
小秦岭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三门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小秦岭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攻坚战”,这里发生了从千疮百孔到绿意葱茏的嬗变。2021年10月,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论坛上被列为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之一,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由保护修复到生态屏障,切实提升生态治理水平,绘就了林水相依、水清岸绿、湖光山色的宜居城市画卷。
平安是黄河保护治理的底线
打造保障安澜的新工程,通过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持续做好黄河沿岸护坡护堤护岸、防冲防浪防洪工程,以及沿线涵养林、防护林等工程,实现河、坝、路、林的有机融合,构筑了集防洪护岸、应急抢险、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栖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屏障和生命通道,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筑牢了黄河安澜、长治久安的坚实屏障。
由河道抢险到黄河安澜,打通沿黄全线防洪抢险道路,减少安全隐患,黄河防洪抢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文化是黄河保护治理的底蕴
“道法自然”!老子李耳西出函谷关就位于三门峡灵宝境内。三门峡不断挖掘文化底蕴,把生态与文化、人文相结合,打造城市形象生态名片。借助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传承仰韶文化、中流砥柱精神、大禹治水精神、大坝精神和共产党员修养精神为核心,把函谷关、天鹅湖等文化节点串珠成链,建成大禹治水文化主题公园、七里沟森林矿山公园等沿线景点,为三门峡再添亮丽名片。
由文旅节点到历史长廊,构筑早期中国文明历史长廊,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发展是黄河保护治理的底气
近年来,三门峡不断拓展地方经济振兴思路,摒弃依靠传统工业和矿产资源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体系,发挥沿黄地区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通道等优势,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1年,三门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把黄河打造成三门峡新时代发展的“会客厅”,三门峡立足城市定位,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吸引力、影响力提升,努力推动三门峡从“临河建设”向“拥河发展”转变。
黄河之水向未来
沿黄生态廊道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串联起万千美景,把一个个湿地串起来,把中心城区与乡村串起来,把黄河文化元素串起来,让黄河融入城市的发展,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更让外地游客深入其中漫步打卡,天鹅行行飞,人们镜头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处相融。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准确,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振兴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沿黄乡村围绕利用沿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由一产为主导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全市沿黄90个村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2021年以来,三门峡以紧临黄河干流沿岸90个行政村为主,连线成片,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
为持续聚合提升“黄河文明”“农耕文化”“天鹅经济”影响力,三门峡加速推进农旅融合发展,10个总投资4.39亿元的项目陆续开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黄河文化旅游等沿黄旅游业态呼之欲出。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