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传统民居客家围屋:传承河洛文化基因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传统民居客家围屋:传承河洛文化基因

  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中的客家围屋式建筑

  提到客家文化,不得不提客家围屋,它是客家人的传统民居,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追本溯源,客家围屋这种建筑,就是根据东汉、魏晋时期河洛地区的坞堡建设的。”洛阳市文化学者郑贞富说。

  坞堡,又称坞壁。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对其解释为:“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可见,坞堡是一种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建筑。

  据史料记载,东汉定都洛阳后,庄园经济发达,为满足居住和手工业、养殖业的需要,贵族地主往往修筑坞堡式建筑。黄巾起义后,坞堡中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曹魏时期,朝廷在宜阳设典农使,鼓励民众开荒种地,修建坞堡庄园。

  坞堡组织具有浓厚的宗族共同体色彩。坞堡内的居民有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实行宗族聚居的,也有以乡党关系或宗族、乡党兼而有之聚居的。

  《水经·洛水注》记载了洛水流域一些坞的名称,如洛阳东部的百谷坞、西部檀山上的檀山坞、汉山北的一泉坞、女几山附近的云中坞等。如今,这些坞堡建筑都已不存在。

  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洛阳城陷落,大批中原士族、百姓举族南迁。这次大迁徙的人数达百万之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南迁。此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百姓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南迁,坞堡的建筑技艺也被带到南方,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即客家围屋。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就能够见到围屋的踪迹。”郑贞富说,典型的客家围屋也具有河洛坞堡的特征,体现了其与古代河洛坞堡一脉相承的特征。客家人一方面继承中原大宅的居处传统,实行宗族的同居共财;另一方面又继承客家坞堡制度的居处传统,在宗族共同体的基础上实行小家庭制度,即同居异财制度。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客家围屋脱胎于河洛坞堡,传承河洛文化基因,如今,不少客家围屋的大堂前仍挂着“河洛先声”“根在河洛”“魂系中原”等思恋河洛的堂训。客家人“根在河洛”,现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