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惊天下。123年前甲骨文的出土发现,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不仅是汉字的源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然而,如何读懂甲骨文是横亘已久的学术话题。据悉,目前已出土甲骨文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约4500余个,但仍有2000余个等待破解。
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哔哩哔哩(B站)设计了一封来自3000年前的“甲骨书信”,以互动答题的形式,引起了年轻网友们对甲骨文的大讨论,话题热度超过500万。活动不仅通过沙盘动画演绎出甲骨文的造字原理,同时通过互动提问,邀请观众一起破译甲骨文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的智慧艺术。
看到这些堪称“奇形怪状”“千奇百怪”的甲骨文,网友们忍不住大开脑洞:一个左右箭头交叉的字样,有人说“像平面直角坐标系”;一个仿佛树叶分支的字样,被猜成是“神经细胞”,一个像跪下的人的字样,被调侃成是“得知明天期末考试的你”……
仿佛草木从泥土中萌发,是“生”字,古人想告诉我们的是:生长需要勇气,冲破泥土,向上再向上,才能生生不息;像一双手奉持书本,是“典”字,古人想告诉我们的是:双手像捧粮食一样捧着典籍,因为经典著作是精神的食粮;眼睛里好像长出了小草、萌生异物,是“省”字,古人想告诉我们的是:眼观世界也观内心,反省就是看到心中的一草一木……
让甲骨文“动”起来,不仅有趣味、涨知识,在答题最后,用户还会随机得到一片尚未释义的甲骨文,继续这份对甲骨文的好奇与探寻。一位B站网友在“甲骨书信”H5中看到一个仿佛笑脸的字样,不禁感叹:“这个笑容千年之后依旧灿烂。”
网友在脑洞大开之外,也尝试与数千年之前的人们对话——仿佛一个佝偻的人抬头望天的字样,有人受到启发:“祖先告诉我们哪怕整天像蚂蚁一样忙碌,或者目光像蚂蚁一样受到局限,也不要忘了抬头看看星空。”好像一个“Z”延伸出多个弯折的字样,有人给出自己的解释:“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也许现在会迷失方向,会坠入深渊。但不要停下脚步,我们终将会找到答案。”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三星堆遗址等逐渐成为“网红”,公众对有关考古与文物的关注与讨论深入不绝,尤其年轻人对此兴趣满满。过去一年,B站历史人文类视频播放量增速314%,考古、非遗、古籍等纷纷成为热门话题,传统文化爱好者超过1.77亿,18至30岁人群占比约70%,展露出年轻一代对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渴求。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