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日前,南阳市博物馆加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博物馆”牌子,2021年10月1日,“渠首遗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对外开放,旨在将中线工程南阳段建设成就、南阳移民、出土的珍贵文物加以集中展示,将伟大的南阳移民精神和考古工作者的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发扬光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抢救性保护,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南水北调是惠民的世纪伟大工程。截至2022年2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陶岔渠首累计调水入渠水量达451.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增加至1.2亿人。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和渠首所在地,存在大量地上地下文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建设和文物保护责任大,任务繁重,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的指导和支持下,文物保护工作者紧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期要求,抢救性发掘,搬迁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从2005年4月开始启动,经过8年考古奋战,截止到2013年5月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1万平方米,完成13处地面文物的搬迁或者原地保护工作,完成189处地下文物点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各类文物4万余件,为挽救和保护珍贵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南阳地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精益求精,打造国内精品展览
“渠首遗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考古成果展”是南阳市博物馆重要的专题陈列展览之一。2021年5月,南阳市博物馆积极筹备该展览,提出按照国家级精品展览的品位和档次精心筹备,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展览重点展示南阳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遗址、墓葬、地面文物等的保护、发掘和研究成果,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奉献合作精神和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南阳移民精神。展览以400余件精品文物为主,辅以标本、图片、场景复原等,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庄重、大气、充满责任感和历史感的精品展览。
展览共分三个单元:南水北上·首起南阳、发掘研究·成果丰硕、文化瑰宝·历久弥珍。每个单元展出若干重点文物,与墓葬及发掘资料等一起,作为该单元主题的实物证明。展出器物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铁器、石器等。
展览吸收了国内外最新考古发现资料和相关学术成果,有效结合场馆条件,主题明确,脉络清晰,内容翔实,重点突出;形式设计布局合理、节奏有序、展线流畅,空间叙事、景观布局手法多样;多媒体、VR虚拟展览、重点展品三维模型、重点展品二维码等高科技手段在陈列中的应用,提高了观众的参观兴趣和沉浸体验。结合展览举办多次学术讲座、“小小考古家”等研学活动,推动展览成为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第二课堂等。
加大宣传力度,文创产品受青睐
展览布展及展览期间,“渠首遗珍”发布视频总点击量50多万,新闻总点击量20多万,利用宛博作为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进行宣传,先后有10万余名全国各地党员参观学习。
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博物馆”揭牌仪式,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利用网络及南阳市博物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发布“渠首遗珍”展览动态新闻;邀请文博专家、文化学者举办“提档升级座谈会”;邀请“小小讲解员”“小小考古家”走进该展览,传播南阳厚重优秀的历史文化及伟大的移民精神。
南阳市博物馆文创部以“渠首遗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所展出的展品为基础,先后开发了文创产品10余种,至目前已销售1.3万余件,销售总额130余万元。
同时,展览开放以来,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及青少年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水北调的移民精神和文物考古成果以及最新的文物考古研究学术成果等。活动立意鲜明、形式新颖,受到青少年观众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