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月河镇茶山美如画
桐柏县月河镇“彩虹路”吸引游客打卡(桐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河南桐柏是革命老区,曾是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这里不仅是一片红色沃土,更是一方生态宝地,全县各类单体景观400余处,兼具南疆北国之神韵,是国家级生态功能区,被誉为“天然氧吧”。
近年来,桐柏县发挥“红”“绿”两大资源优势,以“绿”衬“红”,以“红”带“绿”,打响“红”“绿”双品牌,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相互映衬,让新时代的桐柏革命老区生机勃发、美丽动人。
“英雄桐柏”越来越响
“革命薪火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就是靠着不断创新载体来实现和传承。”在参观完位于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的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后,一位来自湖南的老党员感慨。
桐柏县是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河南南阳的第一站,对这支先期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的“长征先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红二十五军到达桐柏县境内后,决定将初步确定的目的地由桐柏山区向伏牛山区转移;设立了临时军部,通过分析敌情,做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其在磨沟村驻扎休整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流传至今。
磨沟村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投资近百万元建成的全国首家村级长征红色文化展览馆——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与县域内其他红色文化景点连点成线,现已成为桐柏县红色文化游的新亮点。
磨沟村的发展,是桐柏县传承红色基因,打响“英雄桐柏”名片的缩影。近年来,桐柏县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县境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系统性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先后竖碑、挂牌30余处。围绕红色文化建设,县里多次研究部署,邀请专家调研、论证,修缮和重建工程,先后对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以及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等红色景点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建成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等革命纪念地,一些传统村落内的红色革命遗址也在陆续进行保护性利用,为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四季游”成新亮点
“五一”假期前夕,桐柏山淮源风景区内,群山披翠、老树吐绿、溪泉欢唱、飞瀑挂帘。慕名而来的游客三三两两,或花下嗅香,或掬水嬉戏,或小径漫步,展现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面。
近年来,桐柏山淮源风景区管委会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引领,立足“生态淮源”定位,科学编制规划,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地涵养,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和森林抚育,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同时,给绿水青山植入发展基因,以开展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新建万亩映山红观赏园,打造十里樱花、红树观赏带,建设水系景观,开辟生态旅游线路,推动“生态四季游”,助力大好风光转化为“美丽经济”。
春天,以十里樱花长廊、万亩映山红园为看点,推出“踏春赏百花”生态游线路;夏天,以水帘瀑布、十里画廊通天河、一溪幽深盘古溪、桃花洞原始森林为游览点,以一路绿荫行、森林深呼吸为亮点,推出“清凉一夏”主题游;秋天,层林尽染,红叶如霞,云海横生,景区与周边红叶区、红色景点、乡村游连点成线推出“红绿游”;冬天,白顶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游人前来赏雪、拍照。
目前,在桐柏,以淮源风景区为核心,“四季有景、四季可游”的旅游格局已形成。随着“生态四季游”的发展,景区内及周边的农家乐、民宿越来越多,当地群众依托旅游,“农房变客房、农家菜变特色菜、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富了一方群众,“生态四季游”也成为桐柏旅游名县建设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共筑乡村振兴大格局
新集乡磨沟村“芭蕉扇”农家乐饭店主人魏振甫,昔日是个贫困户,如今变成了店老板。他坦言,村里近几年立足“红”与“绿”的优势,推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让他甩掉了“穷帽子”,吃上了“旅游饭”,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据介绍,该县依托丰富生态绿色资源和淮河源头品牌,围绕着红桐柏、绿淮源,先后开发建设了万亩映山红观赏园、十里红枫观赏带、红二十五军转战红色遗址地,丰富旅游业态和文化内涵,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打造桐柏旅游龙头,目前淮源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
此外,该县通过整合、串联淮源风景区、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英雄纪念碑、磨沟红二十五军纪念馆、黄岗红叶区等资源,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结合生态绿色资源,进行“红”“绿”融合,策划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旅游系列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研学,旅游线路受到河南省内外游客的认可和追捧。
“桐柏‘红’得厚重,‘绿’得迷人。我们将做好‘红’‘绿’融合这篇大文章,持续建设红色文化,打响生态品牌,发展绿色产业,确保老区群众长期致富增收,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桐柏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