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打击器物之一。据古文献记载,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就有了鼓。最初人们用擂鼓狩猎、驱赶野兽。鼓用于战争的文献记载很多,《诗经·邶风·击鼓》篇中就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描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鼓的形制更加多样,用途更加广泛,已成为雅俗共赏的重要乐器。
陈家鼓
在洛阳白马寺正西6公里处的陈村,有一个制鼓世家。《洛阳陈氏谱牒》载称:陈家制鼓始于宋朝之前,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宋太祖赵匡胤,自幼尚武,舞龙、斗狮、击鼓、杂扮等样样精通,公元960年他登基庆典时,便御用陈家鼓32个,以应其时年32岁之吉,并为陈家鼓赐号曰“文成和”,于是陈家鼓更是名声大噪,誉满东西两京(汴梁、洛阳)。但由于各种原因,陈家制鼓祖谱没有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明正统年间(1436—1449),才记载了其先祖德召聪颖好学,承继祖业,以家传为本,别开生面发扬光大了陈家制鼓字号“文成和”,迄今已570余年。
民国十六年制鼓
传承人陈义超向参观者介绍陈家鼓
改革开放以来,以第18代传人陈义超为首的陈家兄弟们,不断研究探索陈家制鼓技艺,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其成为我国北鼓制作的优秀代表。2009年,“陈家制鼓技艺”被评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转年陈义超被评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陈家鼓为何能传承千年,陈义超总结就是用料讲究、手工制作、工序严密、技术独特、鼓音纯正、美观耐用这些特点。
一 、桑木最好,但榆木、槐木、香椿木用得最多
木材和鼓皮与鼓的发音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陈家鼓对木材的要求很严格,一定要选择质地坚实、纹理细密、不容易破裂的好木材。桑木最好,音质清灵,发出的声音与鼓皮产生共鸣,从而使鼓音更加纯正。
选择木材
由于大桑树数量少,做鼓用得最多是榆木、槐木、香椿木(普通椿木容易虫蛀,不能用)、法桐等硬杂木。制鼓第一道工序是做鼓板,就是先把买回来的树木根据需要截成一段一段的圆木,除皮,锯方,然后在方木上打上圆弧线,将方木锯成一块块的弧形鼓板。这个环节是最费力气的活,过去没有电锯,6 个人3 把大锯,从早到晚也不过锯两三个鼓圈的木料。锯好的鼓板,放在夏天的太阳下晒干。在秋天雨季快到来的时候,将晒干的鼓板储存到比较干燥的房间,一年以后才能使用。
锯好的鼓板
二 、合鼓圈要做到严丝合缝才行
收完秋种上麦,人也闲了,天气也慢慢干燥起来,这是合鼓圈最好的时间。把前一年晒干储存的鼓板拿出来再放到火炕上炕干(木材的干湿度对做鼓非常关键,鼓板不怕干就怕湿,若鼓板不干,制成鼓后,鼓可能会变形而没有声音),用斧头把鼓板边角去净,在卧刨(放在地上的刨子)上按圆形的角度刨光,放进事先焊好的钢筋圈中(直径1.2 米以下的鼓用鼓形壳子成型),把相邻的两块鼓板按照鼓型弧度样尺(样尺按鼓直径分为1.2 米、1.5 米、1.8 米、2 米等)反复刨磨调试,合窍无缝了,才在刨光的鼓边上抹上白乳胶进行黏合。合成鼓后,再在鼓中心点上火,把胶炕干。
合鼓圈
在鼓中心点火炕干
最后还需要用木锯截去参差不齐多余的鼓板,把有缺口的地方补齐,用木刨把鼓圈表面净光,这样就成了人们所看到的鼓的形状。做鼓圈这个环节是非常讲究的,一定要做到严丝合缝,只有这样制作出的鼓才能发出应有的声音。
三、 鼓面采用皮厚、韧性强的老公牛皮
牛皮分生牛皮和熟牛皮(经过鞣制),生牛皮韧性大,绷紧后有很好的发音效果,所以鼓上张的都是生牛皮。现在市场上多为肉牛,年龄小、皮质嫩、韧劲不足;母牛皮厚薄不均,不仅容易断裂,其发出的声音也不均匀。陈家鼓大都选用生长了七八年以上,皮厚、韧性强、无癣疮、无疤痕的公黄牛、公水牛皮做鼓皮。公牛皮又分为鲜皮、盐腌皮、火碱皮。鲜皮就是刚宰杀后的牛皮,本地多为黄牛,用传统方法处理好后的牛皮所制作的鼓音质最好。黄牛体型大,毛孔细腻,但皮薄,只能用一层皮。盐腌皮指的是牛宰杀后来不及处理,撒上盐腌制起来的牛皮(可防止腐烂),一般多是南方的水牛皮,用时用刨子在正面刨去毛,在背面刨去油脂,音质影响不大。水牛体型较小,毛孔粗,但皮厚,可用二三层皮。火碱皮是指用火碱(烧碱)褪毛处理的牛皮,此法省时省工,适宜机械化生产,但牛皮纤维变脆,弹力、伸张度、声音都会变差。
刨皮
传统方法处理鲜牛皮费时费工,而且腥臭难闻。首先是褪毛,在大锅中加入水,把鲜牛皮放进去,需要有人烧火,有人用手不停旋转、抖动牛皮,还得有一个人几乎手不离水,不停测试水温,不停拽牛毛。有的地方的牛毛能拽下来了,赶紧先把这一块转出来,让别的地方也浸泡上热水。等全部能拽下毛了,就赶快把牛皮拉出来,趁热快速用铲刀把毛褪掉。水温十分讲究,低于75℃褪不下毛,高于80℃把牛皮弄熟烫打皱了,整张皮就报废了。毛褪掉后,要裁成圆形,刨去皮中间的油脂层(周边留下10 厘米左右不刨,用以钉鼓),这样鼓声才能清亮。刨皮时要对牛皮有足够充分的了解,因牛皮部位不同、厚薄不同、鼓大小不同,故所需牛皮厚薄也不同。把牛皮放在刨床上,先用刀抿去水分,再用手去感觉牛皮的厚度,看清牛皮纹理,直到刨得和需要的厚薄一样为止。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都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刨完后把牛皮晾干收起来备用。
四、“紧张密钉,晴雨同声”是祖训
“鼓皮紧紧张,鼓钉密密钉,晴天和雨天,敲着一个声。”这是陈家做鼓的祖训。蒙鼓皮前要先在鼓板中间的位置钉一个鼓胆,也就是截取一根1米长的12号镀锌铁丝,一头握成绕两三圈、直径五六厘米的小弹簧形状,把另一头折过来塞进弹簧圈里去(不能接触),然后对折起来将非弹簧端固定在鼓板上,擂鼓时鼓胆振动也能发出和声。接下来用砂纸把鼓圈棱角打光,放在张鼓架上(过去的张鼓架就是一个石磨盘,下面四周打入木楔子让其抬升,现在一般用铁圆盘代替石磨盘,用千斤顶代替木楔子),把已经做好的圆形牛皮四周打上孔,用牛皮条(或结实的线绳)把每个孔串起来,蒙在鼓圈口上,在张鼓架周围地上揳入木桩或铁环,用绳子把皮条紧紧拴在木桩或铁环上。然后一个人拿着大锤,不停地往石磨盘下打入大木楔子,在磨盘带着鼓圈慢慢升起来的同时,另一个人不停地敲打鼓皮边缘,等鼓皮基本绷紧后,为了使鼓皮的弹性完全释放、伸张度更加均匀,根据鼓的大小,还要让数个小孩子或成年人站在鼓皮上蹦蹦跳跳,经过跳鼓后才能把鼓皮彻底绷紧。接着在边上密密实实钉完钉后,再把鼓钉外边缘二至三厘米长的多余的鼓皮裁掉。鼓的一面蒙好皮后,再如法炮制蒙另一面。最后在鼓身上钉上鼓环,这样鼓就做成了。为让顾客看到木料的好坏、做鼓的工艺,陈家制的鼓从祖上传下来就是在卖出前不上油漆。
蒙上鼓皮后跳鼓
听鼓音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严格把关,全面检查。听鼓音是否纯正、激越,看鼓身是否光滑、严实,鼓钉是否均匀、平整等,检查完全合格后,再盖上章,就可以出售啦。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