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时监测评估非遗传播活力,加大融媒体非遗宣传力度,把脉民众非遗需求,促进城乡非遗发展,进一步助力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积极整合文化和旅游领域媒体、智库和产业资源,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传云”平台,开发上线了“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实现对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大类、3610子项)传播活力情况的动态监测,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及所在城市等大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和量化分析,按照政策保障、队伍情况、非遗活力、媒体关注、舆情反馈五个分析方向,基于客观监测数据,不加任何人工干预,计算出非遗项目与所在城市对应的非遗传播活力值,并进行相关展示,助力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和城市形象塑造,增进传承人与所在城市的纽带关联,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
图1:“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页面
基于2021年全年非遗汇总信息和平台监测数据,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分析全年非遗传播情况,形成年度报告。
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传播情况统计
(一)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活力值top100
综合“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2021年非遗活力值排名前100位的城市,包括东部地区城市(城区)78个,其中北京市城区8个,上海市城区7个,天津市城区15个,广东省城市11个,江苏省城市10个,山东省城市14个,浙江省城市13个;西部地区城市22个,其中四川省城市20个,陕西省城市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1个;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无城市进入非遗活力值排名前100位。
表1: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值top100
(二)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类别传播活力值统计情况相关统计数据反映出,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路径探索起步较早,已形成一条“非遗创新传承+产业生产性保护+社会传播普及”路径。因此,非遗活力值排名前100位城市中,东部地区城市占据多数,表明东部地区城市非遗发展和传播的良好态势和先发优势。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的前沿,凭借非遗资源富集优势,西部地区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跨越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综合“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统计数据,非遗十大类别中,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曲艺位居前三(见表2),这些非遗项目由于与大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符合民众日常审美、娱乐需求,因此非遗活力值排名位居前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医药等类别的非遗项目,或由于有一定的地域性,或由于较强的专业性,与大众生活具有一定距离感,因此活力值整体较低。
表2: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类别活力值
2021年非遗大事
利用“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对2021年全年有关非遗的新闻报道传播情况进行热度统计后(见表3)发现,传播热度排名前30位的信息分类中,既包含中央及地方政府发布的涉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政策文件,也涵盖各地各级非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还包含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非遗展览展示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表3:2021年非遗事件传播热度top30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非遗保护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贵州、广西、青海、陕西等地调研中考察非遗项目,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主管部门,认真组织传达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指示精神实质,研究贯彻落实措施,部署相关工作。
2021年,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凝心聚力乡村振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通过,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保护与传承中丰富和发展;丹寨模式证明“非遗+旅游+乡村振兴”模式,可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非遗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量。
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健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对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提出明确目标任务。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对“十四五”时期研培工作进行专项部署。
非遗的保护水平持续提升,保护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全国各地非遗主管部门召开座谈会、会商会、研讨会、评审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非遗保护专门会议,把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积极探索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传承保护,努力形成一个党群互动、各方参与、良性循环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态势,切实让非遗工作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的重要源头活水。
非遗活态传承展示方式有所创新,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助力非遗项目传播普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览展示活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活动积极探索线上直播+线下展览模式,让非遗更好融入大众生活。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