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工作动态

追寻夏的轨迹丨在古籍文献中寻觅鼏宅禹迹

  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史实?夏代存在不存在?近代以来,这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那么,历史文献中是怎么记载夏代、夏人呢?记者为此采访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

  方燕明说,历史中的夏就是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等与夏代历史有关的材料,对夏代王世、积年、都邑和族属进行梳理,确立必要的历史框架。历史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像《史记》那样的传世文献,一类是像甲骨文那样的出土文献。

  甲骨文中目前还没有发现与夏直接有关的记载,因为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占卜,记载历史不是它的重点。

追寻夏的轨迹丨在古籍文献中寻觅鼏宅禹迹

  在青铜器铭文中有记载,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件。

  一件是“叔夷钟”,宋代时在临淄齐国故城出土,是春秋晚期齐灵公为封赏大臣叔夷灭莱有功,铸以纪念。“叔夷钟”铭文叙及先祖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受天命而翦灭夏人,因而统治九州。铭文中有“处禹之堵”字样。可惜,“叔夷钟”已经失传,仅存铭文摹本。

  现藏国家博物馆的“秦公簋”,是20世纪20年代在甘肃出土的,“秦公簋”的铭文说:自秦公的祖先以来,就生活繁衍在禹迹之内。铭文中有“鼏宅禹迹”。“鼏宅禹迹”与“处禹之堵”其实是一个意思,即居住在禹迹的范围之内。

  王国维在写作《古史新证》时,专门引了秦公簋、叔夷钟两件器物。他说春秋时代东西两大国在追溯自己的祖先时,无不认为禹是古代的帝王。

  保利博物馆收藏的豳公盨近年来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铭文赞扬了“大禹治水”的功绩,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记录“大禹治水”的实物性器物。

  方燕明说,这些铭文可以证明,周代的时候,对大禹和夏的存在是普遍认可的,国别、族属是清晰的。周人不仅认为夏是存在的,而且普遍认为大禹是英雄,顺着大禹的足迹是正统而高尚的。可以说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大禹崇拜,当时距离夏代不过千年。

  在传世文献中,对夏代的历史、事件记载多但内容简略,主要是夏王(夏后)的世系、夏代积年、都邑和族属,多依据先秦文献和司马迁的《史记》。

  方燕明介绍说,夏代的纪年,历来说法不一。最长的483年,最短的431年,主要集中在471年和431年这两种观点。

  在现存文献中,不同程度的保留了夏王世系,比如说《世本》,有关夏王世系的内容很不完整,从启到夏桀仅见六代,缺环很多。

  古本《竹书纪年》中有“夏纪”,内容丰富,其中还有个总结: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这个记载被很多后人采用,夏王共历十七君,夏代总积年长达471年。

  《史记夏本纪》是一部简略的夏代断代史,主要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夏代的重要史事,二是夏代的世系。史事主要是摘录前人的记载,世系则是根据前人记载并加以考证排定的,认为“有夏一代,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但并没有交待具体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夏代年表认为,夏代的年代是从公元前2070-前1600年,14代17王,共470年。

  都城是寻找辨认夏文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夏代都邑的变迁可以了解夏族的活动空间,从而确定夏文化的分布地域。

  方燕明介绍说,文献中关于夏代都邑的记载零散而且分歧很多,但是经过历代学者的梳理,大概可以看出夏代都邑变迁的轮廓。

  禹都,文献中有阳翟、阳城、平阳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阳翟是禹受封立国的始居之地,禹在阳城受禅即位,阳翟在今禹州(瓦店),阳城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平阳在山西夏县。

  夏启的都邑,从文献记载看,夏启的都城是和钧台有密切联系的。

  太康都邑,文献中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一般认为是在偃师、巩义一带。太康失国,为后羿所逐,出亡于洛汭,太康居斟鄩,其实是失国后的无奈之举。中康继位居斟鄩,中康应该是“须于洛汭”的太康“昆弟五人”之一。

  其后的相、少康、孔甲、帝发等频繁迁都,有的都邑可考,有的文献失载。

  关于夏桀的都邑,文献记载比较一致,都斟鄩。一般认为在偃师巩义一带,二里头遗址最有可能。

  都邑是一个王朝的政治中心,都邑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王朝的兴衰、族群的流动和疆域的伸缩。

追寻夏的轨迹丨在古籍文献中寻觅鼏宅禹迹

  方燕明说,从大禹治水到夏桀王国,应该有很多的故事,但是早在司马迁时代,文献已经不足,无法构建完整详实的夏代历史。夏代最主要的大事有大禹治水、禹征三苗、涂山大会诸侯、大禹葬会稽、夏启改禅让为世袭、太康失国、昆弟五人作《五子之歌》、孔甲乱夏、夏桀暴虐亡国等。从中国古代文献上看,夏是三代之始,有关夏的记载一直是被当做信史的,司马迁写《史记》是相信夏代历史的,列出了那么详细的夏王世系,《史记》中商王世系被证明是准确的,夏王世系也应该是可信的。只是到了近代,因为某种思潮,观念有所改变。目前的传世文献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出土新的材料,用考古学丰富、重建夏代的历史。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