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诗人多次吟咏的州桥,见证了开封运河的鼎盛

诗人多次吟咏的州桥,见证了开封运河的鼎盛

  公元1170,南宋官员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渡过淮河,踏上中原土地,路过旧都汴京开封时,写诗一首: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诗文里的州桥,正是北宋大运河漕运发达的一个象征。北宋以开封为都城,开封以漕运为支撑,开封与漕运共舞,在历史上点燃了耀眼光芒。10月25日,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开封,依托开封漕运的,探寻运河千年烟云。

  根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城市人口,最高达到150万。而在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的大城市,比如巴格达、罗马、伦敦,城市人口都只在4万到20万之间。今天的美国纽约,那时候还只是一片蛮荒之地。当年的北宋都城东京,毫无疑义的是“八方争凑,万国咸通”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都市。

  开封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正是与汴河“舳舻相衔,千里不绝”的漕运休戚相关。在没有铁路、公路而依水行舟的年代,说一条河成就了一座城,绝不过分。

  开封的运河,主要是汴河。

  公元605年3月21日,隋炀帝下旨开凿通济渠,它以洛阳西苑为起点,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这汴水一路波澜壮阔,从“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今开封),流到“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的楚州(今淮安),再流到“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 开封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城市。

诗人多次吟咏的州桥,见证了开封运河的鼎盛

  唐高宗以后,关中及长安对江淮物资的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那时,在汴河上行驶的运粮船(主要是官船)应在一万艘到三万艘之间。

  正是为了适应城市地位的提升和变化,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781年,时任汴州刺史的李勉对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扩建后的汴州城把汴河圈进了城内,成了汴州城的内河。

  新汴州城扩筑完成之后,在今天的龙亭周边,建起了周长四里、筑有城墙的节度署衙。还在汴河与汴州城南北中心大道的交汇处,修建了一座桥梁,因为处于州之南门,故名汴州桥,也就是后来的州桥。

  这座州桥,见证了开封繁华,可惜在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三次兵临开封,官兵掘口让滔滔黄河水将古城淹没,千古名城尽成泽国。州桥连同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落寞,神秘与疮痍,一起淤埋于地下,几百年间再未被世人所见。

诗人多次吟咏的州桥,见证了开封运河的鼎盛

  上世纪80年代,开封市政公司在此施工时,发现了州桥遗址。“当时因受地下水位高的影响和经济水平的限制,不具备展示条件,州桥重新被掩埋于地下。”讲解人员说,为推进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整治工程,丰富北宋东京城遗址的文化元素,2018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启动了州桥及汴河遗址发掘工作。

诗人多次吟咏的州桥,见证了开封运河的鼎盛

  考古人员在清理河道淤积层的过程中,采集到了大量不同时期的瓷器标本,有青瓷、白瓷、白地黑花、钧瓷、青白瓷、青花、五彩等类型,时代从唐到清,窑口涵盖河南周边窑口及南北名窑。

诗人多次吟咏的州桥,见证了开封运河的鼎盛

  这些瓷器记录了汴河作为运河主干贯通南北的重要信息、中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也了汴河两岸一个个朝代商业的繁荣。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