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共服务 > 演展信息

首届黄河曲艺周暨第五届河南坠子展演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首届黄河曲艺周暨第五届河南坠子展演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竹板铿锵响,坠胡声声醉。

  7月24日上午,首届黄河曲艺周暨第五届河南坠子展演活动在郑州市五一公园火热演出,吸引了周边众多喜爱河南坠子表演的观众前来围观聆听。公园一角的舞台上,伴随着河南坠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胜利美妙的的坠胡演奏,曲艺演员狄宗霞声情并茂地演绎着长篇大书《小八义》,浓郁的地域气息,淳朴的乡音乡情勾起了众多父老乡亲旧时的回忆,他们听得入了迷。

  此次活动由河南省非遗中心、省文化馆、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郑州文化馆、郑州市非遗中心承办,省工人文化宫协办。自7月17日开始,先后展演了河南省非遗中心组织复排的传统作品《李逵夺鱼》《斩洪恩》《杨七郎打擂》,还有“2019年河南坠子培训班”优秀学员也以此为平台向观众汇报演出,表演《小八义》《罗成搬兵》。另外,也为青年演员搭建了很好的表演平台,他们带来创新的短段作品《包公赔情》,备受欢迎。

首届黄河曲艺周暨第五届河南坠子展演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精彩的演出获得了观众高度认可,他们希望多举办这样的展演

  “难得看几回河南坠子,还没看过瘾呢就结束了”“你们什么时候还会再来演出啊”……当天上午,当演出结束主持人宣告此次活动圆满落幕时,许多观众围到舞台前纷纷表达对演出的喜爱和不舍,详细询问再演出的时间。

  今年65岁家住附近的李大爷说,“我已经连续看了五天的演出,都演得非常好,老人都爱听。而且很多人都是带着小孙子、小孙女来的,虽然小孩现在听不懂,但这样的乡音乡情会留在他们的记里,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事实上,省非遗中心作为河南坠子的保护单位,为了给演员和受众提供展示和欣赏的平台,自2016年以来,就选择了“老郑州”较为集中的河南省工人文化宫(郑州五一公园)露天舞台作为公益展演场地,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河南坠子传统书(曲)目展演”。每次展演,时间为一周,每天现场观众均能达到数百人以上,还有些票友专程从河北、周口、商丘、安阳、宝丰等地赶来。

  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郑州文化馆馆长李桂玲说,五年来,展演活动邀请参演的演员既有院团的专业演员,也有民间高手艺人,既有坠子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学生,也有9岁的王书涵这样喜欢坠子的小朋友。活动还坚持邀请河北、天津等地的从业艺人前来交流演出,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起到了交流传承作用。

  省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尚雨田介绍,为了更多地挖掘、整理传统书目,缓解“轻书重曲”的发展现状,此前展演活动内容主要以长篇大书为主,以此鼓励青年演员学习长篇大书,培养新一代长篇大书受众。展演以传统大书为主,如《一百零八侠》《瓦岗英雄传》《王清明投亲》等。遵循传统,在“大书”节目演出之前,还要穿插一些作为“垫段儿”的短篇节目如传统的《偷年糕》《借髢髢》《黛玉悲秋》和新创曲目《老虎学艺》《根在中原》等。在节目形式上,展演囊括了单口坠子、对口坠子、群口坠子。

  几年下来,展演活动积攒了一批老观众,满足并丰富了了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获得了观众良好口碑。同时也为“国家数字化保护工程——河南坠子数据库”录入了近100小时的视频等珍贵资料。

首届黄河曲艺周暨第五届河南坠子展演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举办“首届黄河曲艺周”,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与往年相比,此次活动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河南坠子展演基础上升级举办“首届黄河曲艺周”。

  河南省非遗中心主任楚小龙表示,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将此次活动升格为“黄河曲艺周”,既是围绕发展大局服务中心的需要,也是实施文旅部《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扩大传承队伍,提高传承能力,开展曲艺普及,扩大受众,繁荣曲艺市场的具体实践。

  “河南坠子”是全国四大曲种之一,也是黄河岸边的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本土文化。作为河南代表性曲种的河南坠子,流行于全国大多数省市,由“莺歌柳”和“道情”结合形成,自发源以来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分为东路、西路和北路等不同地域流派,在声腔上各有特点。

  在曲艺名家陈胜利看来,“河南坠子”把黄河滩上人民的幸福感,用河南本土的乡音表达给观众,最能赞美河南、赞美家乡。

  今年抗疫期间,一首以单人说唱形式劝阻大家居家隔离、不要乱跑的河南坠子《村支书》红遍黄河两岸。这首紧跟时代步伐的作品《村支书》正是由陈胜利作曲、作词、演唱的,自幼随父、兄学艺的他,对“河南坠子”有很深的研究,创作了很多河南坠子精品。他说,他将会一如既往的,无私的为河南坠子做出贡献,继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的传人,让河南坠子继续辉煌,继续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中原曲艺文化源远流长。夏代中原已有优伶,商周傩仪风行,春秋“郑卫之音”独具特色,两汉隋唐时期洛阳一直是“百戏”活动中心。唐代出现了向市井百姓讲说“传奇”、向俗众宣讲佛教神道故事使人向善的说话伎艺和歌唱伎艺,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北宋都城东京市井瓦肆兴盛的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说唱形式。经元明清传承至今,为河南留下了众多的曲艺种类,存在较广泛的欣赏受众和群众基础。

  楚小龙说,不久的将来,河南省沿黄地区的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锣鼓书、鼓儿哼、灶书、琴书等曲艺,连同九曲黄河的其他曲艺,都将在“黄河曲艺周”的舞台上与时代共焕新机,共唱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