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看黄河就是看中国,幸福长流母亲河”……今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大气磅礴、奔腾壮阔的“黄河”盛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刻,无论身在何方,不论国籍姓氏,中华儿女血脉里都流淌着一条“黄河”,心里涌动的是一脉相传的感动,彰显着黄河文化作为“根”和“魂”的伟大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
《河南日报》相关报道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古往今来,河南是黄河的地理枢纽,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5月11日,在郑州召开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筑牢文化旅游强省之魂。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发展文化旅游最大优势是黄河文化,最有竞争力、号召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黄河文化。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我省开启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全省上下紧抓机遇,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彰显作为,围绕加快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积极谋篇布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
1.赓续精神图谱 建设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体系
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从映照中华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到黄帝在灵宝荆山下铸鼎祭天,从二里头夏都遗址揭开“最早的中国”的神秘面纱,到“丝绸之路”唯一道路遗址的崤函古道,黄河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河南沿黄地区孕育了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等宝贵财富,这是炎黄子孙心灵的老家、精神的故园。目前,我省拥有规模最大的黄河历史文化遗址群,仅沿黄地区就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个、纳入国家规划的大遗址15处。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演出现场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认为,保护和利用黄河文化遗产,就是讲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国家追问,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从56个民族兄弟姐妹在黄河岸边开展民族大联欢活动,到一开馆就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从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设在黄河之滨再到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网上拜祖超过22亿人次,无不体现着黄河这一精神纽带的强大凝聚力。
如何保护好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此,我省“精心布局”,建设标志性重大项目,打造“黄河文化”独特标识的地标体系:
——实施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开展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摸底普查工作,谋划建设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和文化旅游圈,将散落在中原大地的大遗址“串珠成线”;以黄河为轴线,以城市为节点,规划建设“五区联动”(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区、洛阳“五都荟洛”大遗址片区、郑州大嵩山遗址区、开封大宋文化遗址区、安阳殷商文化遗址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
——实施黄河文化标识工程。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故道风情园,打造一批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独特标识的地标体系。
——实施古都古城风貌再现工程。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都分布在沿黄地区,要打造一批展现古风古韵、展示时代特征的古都古城。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
与此同时,沿黄地区孕育了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传统技艺、生活习俗等是嵌入群众生产生活的活化石,沉淀着华夏儿女的乡愁记忆。其中,少林功夫、太极文化是我省享誉世界的黄金名片。5月11日,全省文化旅游大会印发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讨论稿)》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功夫体验基地,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打造世界功夫之都;以温县陈家沟为中心打造太极圣地,彰显中国功夫魅力。
近年来,存续千年的周口淮阳太昊陵庙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日客流量曾创下吉尼斯纪录;宝丰县的马街书会700年“不落幕”,每逢正月十三,全国各地艺人都到此展示才艺,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豫剧成为我国第一地方戏曲剧种……下一步,我省将实施非遗记忆工程,加强传承人培养,保护好戏剧、曲艺、杂技、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好庙会、社火、书会等民俗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留住群体记忆,守护心灵家园。
2.推动活态传承 打造黄河文化黄金旅游带
黄河是自然之河、生态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它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东流入海,千百年来滋养着黄河两岸人民繁衍生息。
黄河河南段,西起灵宝,东至台前,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安阳、开封、濮阳9市(区),经历了山川峡谷、低山丘陵、平原三个不同形态的河段。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陡峭对峙的高山峡谷、惊涛拍岸的悬河雄姿和绚丽多彩自然风光。
在黄河流域滋养的这片中原沃土:“四大发明”在这里诞生,文字在这里出现,儒家思想在这里发展,道家经典在这里著述,佛教文化在这里融入,老子、庄子等圣哲先贤在这里渔樵耕读、著书立说……甲骨文、少林、太极、嵩山、龙门石窟等世界级文化名片更是遍布河南各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以来,河南考古界一则重磅新闻持续“刷屏”: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的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5000多年的“河洛古国”,实证了以该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再一次为中原地区在华夏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增添关键性证据,但是该如何增强这一地位的影响力?无疑,培育“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标地位,必须要有载体作为抓手。这需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活态传承,让黄河文化资源由历史走进现实,转化为游客可亲近、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让“游黄河”成为老百姓最喜欢的选择。
此前,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丰厚的黄河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了黄河文化三条特色主题游,分别是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
兰考黄河岸边的镇河铁犀牛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南因河而起、依河而兴,目前,我省已把黄河文化融入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之中。接下来,将依据建设文旅强省的相关意见,打造体现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品格和时代价值,建设沿黄河旅游风景道,依托重要文化遗存打造具有鲜明黄河文化标识的项目,推动黄河文化活态传承,使黄河文化旅游带成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标和情感纽带。
与此同时,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地标性文旅项目、标志性文旅品牌为载体,让人们在感知黄河、感悟黄河文化中,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打造寻根之旅。每一次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从飞越万水千山寻根谒祖的人群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浓烈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深入挖掘丰富的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创新打造展示载体平台,吸引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拜祖,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
——打造爱国之旅。从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视死如归的吉鸿昌、杨靖宇;从义演捐献战机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舍己救人的最美教师,再到抗疫斗争中勇毅逆行、白衣执甲的医务人员,中原大地一直激荡着爱国主义的高昂旋律。把爱国主义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引导人们走访英雄故居、学习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怀。
——打造红色之旅。积极发展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载体、经典景区和研学基地,让人们更多地感悟红色文化。
——打造创业之旅。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黄河宁,天下平。一部治黄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治国史。创新方式、拓展载体,让人们通过游览三门峡“中流砥柱”、焦作嘉应观、开封黄河险工和“城摞城”遗址,感受中原儿女砥砺奋进的精神。
——打造互鉴之旅。从佛教在白马寺开枝散叶,到万里丝路连通东西,千年运河贯通南北,从《清明上河图》中商船云集、马帮驼队络绎不绝到滑县的道口镇、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商贸兴起……我省众多文物古迹,承载着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绵延不绝的历史记忆。今天的河南,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打造出空、陆、网、海“四条”丝路,让游客追寻着历史的脚步感受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精神特质。
此外,建设黄河休闲观光区。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和沿黄旅游风景道建设,结合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连通黄河沿线重点旅游城镇、知名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湿地公园等,让游客在饱览黄河美景的同时,领略厚重的黄河文化。
推动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元典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影视歌曲、动漫产品、舞台剧目、大型实景演出等文艺品牌、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的项目如《只有河南》《重逢洛阳》《印象太极》《黄帝千古情》等彰显黄河文化精神的文艺精品;推出一批体现文化内涵、契合现代审美的黄河文化文创产品,让黄河文化变得可看、可听、可感,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3.加强规划引领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只有保护好、传承好黄河文化遗产,才能为讲好黄河历史故事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素材。”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唐金培如说,黄河文化遗产涉及范围大、内容多,要系统性梳理资源,建立权威性、动态性大数据库;以黄河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为统领,与沿线省区加强整体联动,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引领。
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去年以来,省文旅厅加紧布局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专门成立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抽调黄委会、省文物局等骨干力量组成专班,安排专项资金,强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还组建了有李伯谦、刘庆柱、王巍等专家学者担任高级顾问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家委员会,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
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下一步,将抓紧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同步推进“1+3”规划体系。“1”即编制《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3”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物保护利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3个专项规划。
讲好“黄河故事”,还要着力做好品牌营销推介。一句“四川,不仅仅有熊猫”,迎来无数游客;一句“阿凡达很远,张家界很近”,吸引众多眼球。那么,如何“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形象品牌热起来、火起来,进一步擦亮文旅强省的名片?
大家都知道,文化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形象经济”,发展文旅产业必须强化品牌营销。在省文旅厅看来,当务之急是完善提升我省文旅品牌标识和品牌体系,叫响“老家河南”“少林功夫”“太极文化”等文旅品牌,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协调联动,推动旅游宣传提质扩面,加大宣传力度,针对重点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创新宣传手段,制作旅游形象片、宣传册,推动旅游宣传进酒店、进机场、进车站,上手机、上电视、上网络,形成立体宣传新格局。
坚持线上线下结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目标消费群体的兴奋点,综合运用新媒体营销平台,广泛开展网络直播、专题推广,实现全天候、立体化营销,精准化、个性化推送,提高品牌传播感染力、穿透力。
滔滔黄河水,铮铮华夏魂。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如今,黄河文化正在激发亿万中原儿女的巨大潜能,必将汇聚成奋勇争先、共谋出彩的强大正能量,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责任编辑:郭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