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8年,全省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市级代表性项目2762个、代表性传承人3445名,县级代表性项目9272个、代表性传承人9600名。
全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传习所)80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0个。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价值较高。如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等,留传久远,带有华夏民族早期文化特征,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价值。二是内容丰富。经过普查,全省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达22万多条。三是分布广泛。全省各市、县,甚至每个村庄都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尤其在一些保护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名镇(村)等地,非遗项目相对集中。四是跨地域分布项目较多。如豫剧在全省几乎各市、县都存在,一些民间传说、传统技艺、民俗类项目在不同地区流布,并具有较大的共性。五是影响较大。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伏羲太昊陵祭典、洛阳牡丹花会等传统节会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河南省的一些项目如少林功夫、太极拳、木版年画、传统戏曲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河南省每年出国(境)文化交流项目1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少林功夫、豫剧、河南坠子、马街书会、钧瓷、汝瓷、唐三彩烧制技艺、朱仙镇、滑县木版年画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张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