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喜迎党的十九大,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与河南文化信息中心联合推出【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豫”见非遗之系列报道,以“非遗”为切入点和主题,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激发人们的文化热情,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前行。
五千年文脉不绝的淮滨泥叫吹
淮滨泥叫吹——百鸟朝凤系列
2008年,淮滨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中发现了肖营村的彩绘泥塑——泥叫吹,引起河南省非遗专家的重视。从此,泥叫吹这隐藏于民间5000多年的民间美术,虽历经沧桑变幻,时代更替,再次曝光于世人面前。
经靠证,这种泥玩具定名为“淮滨泥叫吹”。在河南,淮滨泥叫吹同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相媲美,并称为河南三大泥彩塑,它们构建起河南省民间泥彩塑三点一线的文化传承体系。淮滨泥叫吹是民间信仰的产物,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发现填补了豫南淮河流域无泥彩塑的空白。
淮滨泥叫吹——比翼双飞系列
淮滨泥叫吹——布谷鸟组合
淮滨以居淮河之滨而得名,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淮河中上游,豫皖两省交界处。由于淮河的冲击,地势低平,土质细腻,粘和性高,为泥叫吹的制作提供了天然条件。淮滨泥叫吹,源于淮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用于泥捏吹声,逐渐演变成儿童玩具,乃至今天的艺术品。
在省级文保——淮滨县肖营村“沙冢遗址”,曾出土过泥叫吹的原型,一对烧制的陶鸟,名“红陶鸟”,据测距今有5000年历史,有着典型的龙山文化印记。淮滨泥叫吹就是沙冢鸟工艺的延续和继承,这种泥塑形式与当地民俗活动——庙会紧紧联系在一起。艺人们在庙会上出售泥塑,老百姓在泥塑中祈求吉祥、幸福。在这些活生生的泥玩身上,体现了我们原始先祖的智慧,凝聚了先祖的原始创造力量,它是淮河流域传统的文化之根、文化之源。
淮滨泥叫吹——瑞龙组合
淮滨泥叫吹——十二生肖系列
淮滨泥塑叫吹造型多是人物、动物两类。造型尺寸大小有别,以八仙过海人物和十二生肖动物最为生动。其制作工艺:选用当地黄胶泥,经淘洗晾晒后,研为细末,用胶剂搅和后,手工捏塑成型,然后经文火烧炼,出炉后修整打磨,然后施以彩绘即为成品,整个过程分为选料,捏制,烧炼,彩绘四部分,“叫吹”的入气孔多开在头部(人物)或(动物),回音孔多开在腹部或中部,吹之清脆响亮。不论入气孔,还是回音孔都要以不破坏泥塑造型为原则。成彩时,多以绿色为主,间以黄、白、红、蓝、墨、玫瑰、粉红等色彩纹饰,色泽亮丽,对比强烈,整个作品线条分明,纹饰简练造型别致既是玩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今天,在淮滨,泥叫吹的艺人用灵巧的双手,不断传承和发展着泥叫吹的艺术。历史虽然过去了5000多年,淮滨泥叫吹作为红陶鸟的嫡传子孙呈现出来,红陶鸟的血脉今天依然奇迹般地生息、繁衍在沙冢这片热土之上。从沙冢红陶鸟到淮滨泥叫吹,荟萃了中华5000年农耕文明的精华,凝聚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奇迹般地以“民俗活化石”“活着的图腾”鲜活地繁衍生息到今天。每一个华夏儿女,为我们能拥有这种5000年延绵不绝的文化而自豪。
责任编辑:信阳市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