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计划规划

2012年全省文化工作总结

2012年,全省文化系统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持续求进,务实发展,较好推动了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奠定了五年河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把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两大跨越”,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的号召,中共河南省委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使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从2008年到2012年,全省共投入文化文物经费108.8亿元,从2008年的14.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7.96亿元,年均增速为18%。全省文化文物11项文化惠民工程5年共投入22.14亿元,2012年达5.5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我省文化建设总投入为65513.5万元,较2011年增加12817.7万元,增幅为24%。全省文化产业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54.37亿元,同比增长23.8%,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7.2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2.9个百分点。可以说,文化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多年来文化系统克难攻坚、勇于进取的结果,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

(二)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新馆、新乡市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信阳市文化中心、周口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2012年,河南省少儿图书馆落成并启动服务活动,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鹤壁市艺术中心投入使用。二是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从2008年开始,全省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从2009年开始,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对外免费开放,4年内各级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7.53亿元。从2008年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投放资金4.31亿元,从2012年起,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积极推进,三项重大数字文化服务将逐渐遍布城乡。“舞台艺术送农民”自2009年启动以来,演出场次逐年递增,2012年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为基层免费演出过万场,其中郑州市就达到了1000场。三是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来,我们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中心,认真抓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规范化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2009年试行河南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工作管理办法,2012年出台《河南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工作规范及考评办法》,并制定了《河南省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办法》,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综合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郑州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周口一元剧场、邓州文化茶馆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洛阳、济源、信阳、平顶山等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建设积极开展。河南博物院、许昌博物馆、开封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鹤壁市图书馆、鄢陵县文化馆、平桥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坚持文化为民,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展示文化行业形象的窗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文艺创作生产发展繁荣,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一是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五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先后推出重点剧(节)目100多台,被誉为“河南戏剧现象”,创造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七连冠”,连续8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连续4届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河南舞台剧目的艺术成就得到全国文艺界盛赞。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两届全省戏剧大赛、 两届专业声乐器乐大赛、 三届专业舞蹈大赛、 三届全国“群星奖”大赛、青年戏剧演员大赛、 两届民营文艺团体文艺汇演等重大赛事和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作品和文化艺术人才。2012年,豫剧《苏武牧羊》、《兰考往事—焦裕禄》等剧目进一步加工提高,豫剧《刘青霞》、京剧《龙凤呈祥》等新剧目上演,豫剧《丹水情深》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剧目创作金奖等9项大奖,越调《老子》剧目入选2012年国家十大精品剧目,豫剧《朝阳沟》、《铡刀下的红梅》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朱安女士》、《红旗渠》、《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本获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二是文化艺术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花会、宝丰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等重大传统文化活动品牌效应日益明显。“春满中原”、“多彩五月”等节庆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少儿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网络新生活等新兴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2012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取得重大影响,“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河南文化周”、“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取得重大成功。豫剧《苏武牧羊》、《铡刀下的红梅》在全国巡演,话剧《红旗渠》在全省巡演。全省“百城万场”广场文化活动在116个城市开展广场演出8000余场次,“黄河风”全省合唱节、洛阳市“五月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许昌市“周末百姓剧场演出季”、沁阳市“优秀怀梆剧目百村巡演”、平顶山市湛河区“文化夜市”等专项文化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是文物工作成效突出。完成历时三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共计65519处,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00余处。全省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达到38项,居全国第一。全省文物总量、文物保护科技化水平、学术理论研究等多项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河南考古”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个响亮品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洛阳、郑州被列为国家六大片区大遗址保护新格局重点,汉魏洛阳故城、内黄三杨庄遗址、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19处大遗址列入国家150项保护展示工程重点。全省开放文物保护单位达200多处。2012年,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铺开。从2007年到2009年底,完成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普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各项基础性抢救保护工作扎实进行。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95个、代表性传承人6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72项、代表性传承人64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浚县、内黄县、淮阳县、舞钢市等地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保护效果显著。民办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丰富了全省博物馆体系建设。

(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有序。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强劲,开封宋都文化产业园区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52个。2012年,全省文化系统在建文化产业项目投资额超过700亿元,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合同金额超过100亿元,完成对外文化贸易额2亿美元,全省文化系统首次组团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并成为当次演艺交易会现场签约最多的单位。全省全年认定网吧连锁企业91家,设立连锁直营门店304家,审批经营性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30家,发展游艺娱乐场所850余家,备案艺术品经营单位381家,审定公布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37家。每年开展网吧整治“闪电”行动,全省先后开展“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项保障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2012年,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13373人次,车辆84573台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324004家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7025家,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动力。

五年来,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文化艺术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河南省歌舞剧院和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五地文艺院团试点改革成功。2012年底,全省58家国有文艺院团顺利转企改制,22家国有文艺院团划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08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投入增加,事业发展扩展,机制更加灵活,解决了长期困扰文化艺术发展的大问题。省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入进行,岗位设置管理更加完善,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全面推行。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实现了三局合一,各省辖市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108个县成立了文化市场执法大队,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综合执法力量得到加强。洛阳、新乡等地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洛阳、安阳、开封、商丘、郑州和河南博物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七)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中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共组织实施对外文化项目200余项。“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港澳行”等成为全国对外文化交流亮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及非洲国家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和拓展,与欧洲、日本、台湾等地文物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实施“情系中原—两岸文化联谊行”、“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理论研讨会”和“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等重点交流项目,河南成为全国对台文化交流基地。自2011年始,成功实施“央地合作”计划,加强了与非洲国家和韩国的文化交流。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新乡市文新局、开封市文广新局、嵩山少林寺等单位在完成对外文化交流任务中表现突出。

(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从2011年起,实施“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优秀表演艺术人才交流工程,积极组织京剧拜师和河南地方戏拜师活动,加大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国内外培训。五年来,文化厅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73个,培训人数达10932人,并全面铺开了市、县、乡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全省文化系统现有中高级职称专业人才10028 人,占总人数的22.86%。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