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积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努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中原经济区文化改革发展,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优秀中原文化,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培育中原文化品牌,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坚持传承创新,把传承弘扬和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有利于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软实力。
(三)坚持统筹协调,把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设施、队伍、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城乡同步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协调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协调。
(四)坚持项目带动,把培育壮大文化品牌作为主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着力挖掘中原文化特质,提高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主要工作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基础框架,各项文化建设得到有效保障,中原经济区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认同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意识明显增强。
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文化遗产数量和保护、研究、展示工作水平等居全国前列,优秀文化资源得到较好传承,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较好发挥,成为全国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日益完善,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等紧密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现代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
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官方、民间和贸易并举的文化对外开放新局面,在树立中国良好对外形象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对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优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主要工作任务
加快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昂扬向上的的中原人文精神,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保护示范基地
1、推进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河南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争我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保护、利用实现新突破。
2、做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创新大遗址保护机制,重点做好洛阳、郑州两个大遗址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三条线性遗产,巩义宋陵、信阳城阳城遗址等19处大遗址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汉魏洛阳故城、内黄三杨庄等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着力做好安阳曹操高陵保护规划方案制定及保护展示工作。
3、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和方式,形成管理科学、保护有力、利用有效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做好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
4、做好重点文物维修利用工作。挖掘全球华人根亲祖地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古都名城的品牌效应,以古建筑群、革命旧址群、名城名镇名村、名人史迹为重点,实施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三年规划,推进开封城墙、商丘归德府城墙、济源阳台宫、汤阴岳飞庙、淅川荆紫镇关古建筑群、朱仙镇古建筑群等一批重大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和开放利用项目,为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重点旅游景区线路提供有力支撑。
5、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
河南大遗址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的示范基地、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和带动区域发展的亮点载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到100个、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0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到500个、代表性传承人达到800名;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到 5000个、代表性传承人达到8000名。设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0个以上,重点扶持300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濒危项目;建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30个以上。
(二)打造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
1、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途径。
2、完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网络体系。重点推进河南博物院二期(中原考古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建设及省辖市和文物大县博物馆建设。
3、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对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资源,进行动态、整体和可持续保护。
4、深入推进古籍保护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做好全省普查资料整理、登记、加工和开发利用工作,建立古籍联合目录和数字资源库,加强河南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完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标准化古籍书库建设。积极组织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推行分级保护,扶持一批省级以上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修复一批珍贵古籍。
5、通过举办节会、学术研讨会、鼓励名师带徒等形式,积极探索豫剧等地方剧种传承发展途径,为全国提供经验。
建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命名“河南省文化生态实验区”10个。扶持市、县(市、区) 建立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或专题文化馆、展览馆、民俗馆500个以上。
(三)打造中华文化遗产研究教育基地
1、做好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工作,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2、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在河南设立国家城市考古与保护研究基地、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示范单位)等,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和安全执法水平。
3、积极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动态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式方法,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4、推动中原民俗艺术博物馆(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中原记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数据库)” 建设,提高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播和展示水平。
5、深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进校园、进课堂、进公园、进广场、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建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个以上。
(四)打造根亲文化圣地
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和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
1、深入挖掘、整理淮阳伏羲祭祀、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泌阳和桐柏的盘古祭祀、沁阳神农(炎帝)祭祀等上古祖先崇拜活动和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宗教哲学思想名人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2、以周口陈姓、新乡林姓、信阳黄姓等海外华人大姓和濮阳张姓、平顶山刘姓等中国大姓宗亲文化活动为重点,指导、扶持各地姓氏文化研究和交流活动。
3、加强保护,合理利用,通过多种形式对甲骨文、仓颉传说、许慎《说文解字》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中国文字相关资源进行开发。
4、科学规划少林功夫、太极拳、心意六合拳、苌家拳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深厚基础的传统功夫文化发展,加强研究,鼓励传承,形成强势品牌。
5、努力打造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
(五)打造中原文化品牌
坚持品牌和项目带动战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高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中原文化影响。
1、加强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豫剧节、中国曲剧节、开封菊花节、南阳玉雕节、宝丰马街书会和淮阳太昊伏羲祭典、浚县正月古庙会等的扶持和引导,丰富内涵,提升水平,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
2、抓好豫剧、文物、少林功夫、太极拳、杂技、民间手工艺等优势、特色文化资源的储备、整合和推介,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
3、提高河南博物院、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文化设施品牌。
4、实施河南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加强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程婴救孤》、《风中少林》、《铡刀下的红梅》、《香魂女》、《常香玉》、《老子》、《苏武牧羊》、《水月洛神》、《风情·河之南》等优秀剧目的加工提高和宣传推介,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演艺品牌。
5、加强对钧瓷、汝瓷、汴绣、唐三彩、洛阳牡丹画、王公庄老虎画等扶持,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传统工艺文化品牌。
6、加强对“春满中原”全省春节系列社会文化活动、“欢乐中原”全省广场文化活动、“放歌如意湖”省会示范性广场文化活动、“周口一元剧场”、“邓州文化茶馆”等公益文化活动品牌的扶持和推广,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六)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1、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和对外文化交流“央地合作”计划,借助“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欢乐春节”等活动,开展与欧洲、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和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深化与非洲国家的交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不断深化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为国家外交和经济建设服务。
2、利用我省与外国建立友好省州、在境外举办经贸洽谈会、“河南文化周”等活动,开展演出和展览活动,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步伐;通过参与国际著名的艺术节、博览会、大型赛事等活动,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推动豫剧《程婴救孤》、舞剧《风中少林》、《风情河之南》、《云水洛神》,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杂技剧《水秀》、功夫剧《功夫少林》等精品剧目进入国际市场;支持少林寺做好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建设,支持民营文化团体赴海外展演,提升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扩大我省对外文化贸易。
3、继续开展“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宝岛行”等系列活动,以“文化部(河南)对台文化交流基地”为平台,继续实施“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定期召开“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积极推动两岸艺术团体联合打造精品剧目,扩大交流范围,丰富交流内容,不断深化河南与台港澳的交流与合作。
4、发挥文物大省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建立河南省文物外展项目库,拓宽交流渠道,大力实施中原文物“走出去”工程,扩大文物对外展览的数量和规模,积极举办或参与国家举办的文物外展,大力引进国(境)外优秀文物展览。继续开展与韩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文博机构的交流合作,继续与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文物博物馆机构合作开展文物保护项目研究。深化文物保护项目国际合作,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举办赴美国、英国等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通过“引智工程”渠道,聘请国际文物博物馆领域知名专家到我省协助开展工作。
5、引进国(境)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加快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鼓励文化单位同境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海外优秀文化艺术品。
每年组织河南精品文艺剧目和优秀文化产品赴海外文化交流10次以上,引进海外优秀剧目5个以上。每年组织参加国际节庆赛事2项以上,组织文艺团体参加国际商业演出5次以上。每年组织赴港澳台举办文化交流活动5项以上。
(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创意、工艺美术与艺术品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1、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主要抓手,着力抓好文化项目的品牌培育、项目带动、主体建设和平台搭建,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合理交融,与教育、体育、旅游等产业科学嫁接,与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优化中原经济区经济结构。
2、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产品展示推介、贸易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3、支持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二期、清明上河园三期、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4、积极指导文化产业特色村、镇的建设,促进农村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
5、大力发展动漫、创意等新兴产业。培养具有中原特色、中国风格、国际影响的“河南制造”动漫品牌。
6、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加大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力度,支持文化企业在国外建立营销基地、海外文化中心,参加国际文化会展,扩大国际影响。
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00个以上。新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试验区1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个以上。经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达到50个以上。新建动漫产业基地3个以上,动漫主题公园2个以上。文化产业年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30个以上,上市文化企业2个以上。20家以上文化企业、20个以上文化项目进入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立河南省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0个以上。
(八)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内容建设、活动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推动省图书馆新馆、河南博物院二期(中原考古博物院)工程建设和河南省少儿图书馆开放。积极推进省直文艺院团剧场建设和提升改造。
2、加强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
3、积极探索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途径,在实施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的同时,把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探索研究扶持行政村、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途径、办法等,建设高水平的农村文化大院、城市社区文化中心。
4、改善管理,创新服务,充实内容,丰富活动,为社会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定、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提高全省公益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效能。
5、建立科学考核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完善命名和退出机制,提高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省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水平,推动区域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6、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全省数字图书馆网络建设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推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
省图书馆新馆、河南博物院二期(中原考古博物院)和河南省少儿图书馆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全省每个县(市、区)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省直每个文艺院团拥有一个600座以上现代化剧场。自建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特色资源15TB以上。
(九)打造现代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
1、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指导扶持郑州、开封、洛阳、南阳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2、全面完成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提高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优化环境,消除壁垒,搞好服务,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鼓励社会人才和社会资金进入文化市场领域。
3、推动全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和健康有序方向发展,打造全省数字娱乐文化产业链。
4、推进文化咨询、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拍卖等各类中介组织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发展,培育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鼓励和支持演出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联合、联办、兼并,促进演出市场规模发展。大力扶持民营文艺展演团体。
5、通过整合、改造等,提升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层次。积极培育买方市场和重信誉、上档次的艺术品经营示范单位,推动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
基本形成体系健全、管理有序、发展繁荣的文化市场格局,全省城乡艺术舞台繁荣发展,艺术创作、生产、展演水平达到新的水平,一大批艺术家和艺术精品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全省演出经纪机构达到150家,歌舞娱乐场所发展到3500家,游艺娱乐场所发展到3000家,网吧连锁率达到80 %以上。每年创作生产新剧目10台以上,复排优秀剧目20台以上。5-10台舞台艺术作品、10-20件美术作品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十)推动文化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1、加大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运用,努力推进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感染力,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支持应用高新技术改进现有娱乐形式,逐步提高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层次,打造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2、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和城市发展相融合,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和影响力。提高文化产品制造业的文化含量和产品档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整合资源,挖掘内涵,打造精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景区。
4、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管理、传播,增强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整合全省文物科技保护力量,吸纳引进国内外文博领域先进技术人才,加强重点文物科研基地建设,着力在青铜器、陶瓷器、铁器、木漆器、土遗址、壁画、彩画等文物科技保护方面取得新成果,突出河南文物科技保护的特点和优势。
(十一)打造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加大人才培养和管理力度,努力造就一支专业与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管理经营与创新能力较强、数量与质量基本能满足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求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1、按照《河南省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认真组织实施好基层文化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博人才、高层次文化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新兴业态及特色文化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古籍整理保护人才、文化党政干部能力建设和支持优秀青年文化艺术人才等十大人才培养工程。
2、突出培养高层次文艺专业人才。以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为重点,着眼于“出精品、出大作、出大家”,协同有关部门实施河南文化名人大家工程,每年重点扶持、资助5位名人大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实行科学的岗位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对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
4、加强专业艺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途径,培养一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采取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专业艺术人才合理流动。
5、大力开发培养文化艺术急需紧缺人才。加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培养壮大文艺编创、文化创意、文化经营管理、舞台美术、舞台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科技保护、文物鉴定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加强实用性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的趋势,联合有关部门,进行系统性规范化专业培训,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的科技人才。
6、做好各级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加强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领导班子为重点,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文化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文化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推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及国际化,努力提高民办文化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
7、加强社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专门教育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培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建立、壮大、规范文化志愿者队伍,支持、指导各类文化企业、社会文化团体服务社会大众。
(十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1、按照“两转两提”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由行业和系统内管理到面向全社会进行服务和管理的转变、由微观向宏观、由直接向间接、由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管理的转变。
2、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内部活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3、稳步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在全省各级文化企事业单位基本建立起管理科学、工作规范、机制灵活、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新机制。
4、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5、继续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五、政策保障
(一)推动法制建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全国大法及《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开封古城墙保护条例》、《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条例的执行和检查。推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颁布实施。
(二)建立资金保障。建立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后地方财政经费共担的长效保障机制,落实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地方配套资金和运行保障经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扩大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范围,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艺术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大对优秀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推介力度。设立省级财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设立省级财政古籍保护专项经费。
(三)强化政策调节。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参与文化产业。协调出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税收政策、财政经费政策等。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全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财政扶持手段,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和文化产业项目实施。积极落实国家和我省与金融单位签订的有关合作协议,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落实村级文化协理员编制、经费、学习培训、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