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提案建议答复 > 2025年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30455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廖俊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中医药文化 创新文旅文创融合模式的提案》(1330455号)和冯廷立委员提出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L1331607号)已收悉。我厅会同相关部门,经认真研究和探讨,现答复如下:

  随着大众生活理念从物质型向健康型深度转型,消费结构加速向“健康+体验”双驱动升级,健康需求深度融入旅游消费场景,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河南省作为仲景文化发源地、中医药文化重要传承区,坐拥四大怀药道地产区、丰富温泉资源及大别山-伏牛山生态康养带等独特优势,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中医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以“仲景文化IP赋能+康养旅游场景创新”为双轮驱动,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系统构建“中医药诊疗体验、中药材基地研学、康养膳食调理、太极养生旅居”等多元产品体系,有力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向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优势转化,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医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国中医药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河南实践样本。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中医药文旅发展格局。我省积极整合中医药资源,以“中医药文化+康养旅游”为重点,探索中医药文化康养旅游发展路径。《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依托我省山水、温泉、中医药、太极少林文化等优势,推动医疗机构、疗养机构进小镇、进景区、进度假区,建设乡村休闲康养度假单元,大力发展多元康养产业,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康养目的地和康养产业集群。2023年11月,河南省6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做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更多项目列入省级、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体育、旅游、文化、餐饮、服务贸易、中药产业有机融合,支持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健康养老等健康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中医医疗资源、中药材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支持打造中医药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截至目前,我省已拥有2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5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6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6家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235家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

  二、注重活化利用,丰富中医药文旅业态产品。为实现中医药文化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我省立足于自然山水、温泉、中医药等形式多样的高品质康养旅游资源等优势,多措并举打造以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为主的康养产业集群,推出了精品康养旅游线路,河南康养旅游的优势逐渐显现在游客面前,吸引全国各地的康养人群走进河南、旅居河南、颐居河南。其中,南阳市开发“走进中医祖庭”中医药主题文旅项目,利用声、光、电等技术编导“医圣张仲景”大型历史舞台剧,面向海内外推出仲景文化体验游、仲景养生体验游、仲景节会游及仲景文化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融合仲景特色元素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打造中医药文旅品牌。2024年仲景宛西制药联合多方举办了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从云台山花朝节到青岛、威海、烟台的乐养音乐节,不断探索“中医药+文旅”的创新路径;2025年仲景宛西制药与清明上河园携手打造的“非遗遇医圣·仲景健康市集”,通过创新形式让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手作艾炷、养生汤饮等体验活动将古法养生智慧转化为现代人的健康生活,萌化医圣张仲景徽章、养生快乐水生脉饮、酸梅汤、艾炷DIY、中药耳环手串等“潮玩”形式。漯河市源汇区省级非遗项目朱氏中医妇科以“可感知、可体验、可带走”的沉浸式展演,向与会嘉宾及游客生动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新密市坚持“仿野生、标准化、走高端”的发展思路,发展国医康养园、岐黄文化园、药材观光园等新型业态,推出中医养生岐黄饮+药膳,深受欢迎。

  三、搭建宣传平台,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近年来,我省大力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目前我省已有5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5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9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我省组织了各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通过开展免费参观、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中医药文化研学活动等形式,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生活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药与健康旅游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各省辖市以中医药文化夜市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等系列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积极举办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新乡百泉药交会、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岐黄文化国际学术大会、禹州中医药交易会等中医药节会、论坛,提升了河南中医药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核,充分释放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价值、养生价值与产业价值,以活态传承为核心强化中医药类非遗项目保护,构建“保护传承—创新转化—品牌塑造”全链条发展机制。聚焦文旅文创融合主线,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资源向文旅产品、康养体验、创意商品等形态转化,打造具有中原辨识度的中医药文旅IP矩阵,助力形成“文化传承有厚度、产业发展有深度、市场竞争有强度”的中医药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资源。强化河南道地药材保护开发,支持建立豫产道地药材资源数据库,鼓励焦作市、南阳市、新乡市等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推进中药产业创新升级,支持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快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医疗机构制剂转化及中药新药研发,推广“一城一药一产”特色发展模式,推动豫产道地药材在中药饮片、保健食品、日化用品、康养产品等领域的产业化开发。持续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常态化举办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康养市集、仲景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创新开展“中医药文化五进”行动(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网络),推动中医药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加强中医药非遗项目保护,建立中医药类非遗项目动态保护名录,重点支持“针灸铜人铸造技艺”“四大怀药种植炮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通过活态展演、师徒传承、生产性保护等方式,实现中医药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转化提升。

  二是创新和创造中医药文旅产品。全省将以“文化铸魂、创新赋能、产业融合”为路径,深度挖掘河南中医药文化富矿,推动中医药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聚焦张仲景文化IP核心价值,系统整合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大宋中医药文化等特色资源,构建具有中原辨识度的中医药文化谱系,并鼓励创作动漫、纪录片、短视频等多元化科普作品,提升文化传播力。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空间实体化落地,支持郑州、南阳等地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专题展览馆及沉浸式体验中心,争创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省中医药博物馆,打造集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省级文化地标。鼓励各省辖市依托优质中医医疗资源、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中医康养旅居”“中药材溯源研学”“国医名师问诊”等特色文旅产品,构建差异化、沉浸式的文旅体验矩阵。支持实施中医药文创产品开发专项计划,鼓励文创企业与中医药机构、非遗传承人开展跨界合作,以四大怀药、仲景经方、洛阳正骨等特色元素为创意源泉,设计开发涵盖文具、饰品、家居用品、数字藏品等品类的系列文创产品。科技赋能,运用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中医药文旅体验新场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此外,常态化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专家科普讲座、中医药研学旅行、中药材种植基地参观采摘及手工炮制体验等活动,形成“观、学、游、体验”一体化的中医药文旅产业生态,全方位展现河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是引进和培育中医药康养人才。聚焦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支持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头部文旅企业、康养机构,开设康养旅游管理、中医药健康服务等特色交叉学科专业,创新“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培育兼具文旅产业运营思维与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构建分层分类的康养人才培训体系,针对在职从业人员,开展“理论+实操”双轨制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强化中医理疗技术、健康照护规范、应急医疗处置等专业能力培训;面向高端人才,设立中医药康养人才专项引育计划,通过柔性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康养领域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入驻河南,建设中医药康养专家智库。此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康养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职称晋升通道,设立“中医药康养技术能手”“优秀康养导师”等荣誉奖项,增强人才职业归属感与行业吸引力,为我省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是构建和提升中医药传播体系。支持实施“全媒体+全场景”传播战略,统筹布局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官方账号+行业KOL+文化达人”的立体化新媒体矩阵,创新运用短视频、直播带货、VR虚拟体验、数字藏品等数字化传播手段,以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内容形式,讲好河南中医药故事。鼓励策划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高端活动,举办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全球中医药文化旅游推介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旅游达人参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同步开展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借助新媒体直播、海外社交平台推广等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与国际传播力,持续提升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河南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也诚挚地欢迎您今后一如既往地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

  2025年7月22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文化和旅游厅 0371-65509350

  联系人:毋卫红

  邮政编码:450003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