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提案建议答复 > 2025年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30684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赵继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规划设计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提案》已收悉,我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着力培育乡村发展人才,涌现出一批创意村落、艺术村落、美学村落,向外界传达了“既传统又时尚、既宜游又宜居”的乡村旅游新形象,河南的广大乡村地区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空间。

  一、顶层设计引领,找准科学发展路径。河南省内的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三山”地区总面积6.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共涉及12市52县(区)637个乡(镇)11906个村,总人口2200余万,是全省乡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山水、森林、中药等自然资源富集地带,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高规格召开“三山”片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把乡村旅游纳入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用“硬杠杠”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编制“三山”片区乡村旅游规划,联合省交通运输厅出台《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规划打造约16600公里一带一廊多环旅游公路,直接联通90%以上的区域,打造河南版乡村旅游1号公路,目前已打造完成8702公里。高效益推动“三山”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县域旅游为基本单元,以乡村康养旅游为突破,带动更多群众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二、品牌创建提质,示范样板带动发展。坚持以品牌创建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特色村镇、休闲观光园区、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样板,打响做亮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培育典型、创新业态、做强产业,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近年来,全省先后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6个、中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个、全国美丽休闲乡村78个、省乡村旅游特色村867个,认定235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300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282个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和59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三、文产文创赋能,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进一步挖掘乡村风光、民风民俗、遗产遗存、生产生活的特色元素,找准找足文化和旅游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深度融合、活态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把乡村振兴之路铺的更结实、走得更宽敞。指导各地市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好、支撑能力强的乡村旅游项目,改善游客接待、停车、环卫、通讯等基础条件,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试点工作,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运营河南省乡创赋能中心。开展“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落地上百个非遗空间和文创项目。推进乡村民宿发展“走县进村”活动,制定《乡村民宿设施和服务质量要求》省级地方标准,推动更多村宅变为精品民宿、更多村民升级为“民宿主人”。

  四、宣传推介引流,增强乡村发展实效。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实现从“流量”到“留量”转化,带动更多群众共富共享奔“钱”程。打造“老家河南”全媒体矩阵,整合官方网、微、端等新媒体平台,联动新华社、字节跳动等主流媒体以及境外新媒体账号,相继推出“过大年回老家”“老家灯会”等特色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投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广告宣传片,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出圈出彩作品。启动“河南DOU是好风光”乡村游助农专项活动,帮扶助农商家132个,上线商品数2457个,开展直播20756场,帮扶创作者8942人,传播总量6亿次,带动助农交易额近8000万元。

  我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粗放式开发、规划设计有待提升等问题。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会同相关部门聚焦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强化规划引领,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努力打造新时代河南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优化乡村旅游规划布局。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区域协同发展,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优化全省乡村旅游整体布局,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区域,按照文化引领、艺术点亮、美学提升、消费驱动的原则,推进太行山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大别山豫风楚韵·红绿融合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推动重点乡村旅游村镇制定详细建设与运营方案,支持各县市区、各投资主体对乡村旅游类项目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鼓励引入高水平专业机构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策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推广“策划-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

  二、培育壮大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坚持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广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运营组织模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旅游投资运营企业,发挥好存量资产价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加大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引进力度,支持特色文旅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业者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运营新模式。鼓励村集体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地域相邻、资源相连、产业相近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经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乡贤能手、返乡创业人才领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实施“数字游民”招引计划,建设一批创客基地、共享办公空间,招引创意经济总部,发展乡村总部经济。

  三、强化乡村旅游文化赋能。加强对乡土文化、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特色饮食等资源的挖掘、研究与价值阐释。突出乡土风情、乡村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传承,将乡土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线路设计、项目体验、讲解导览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实施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充分挖掘传统村落中古建筑、名人居所等资源,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新空间,融入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元素。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乡村,建设一批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加强创意设计,推出一批体现河南乡村文化特色、具有时尚气息的文创商品。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鼓励各类文艺院团和“乡土剧社”开展常态化演出。

  四、完善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旅游集散(咨询)中心、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厕所、购物点、标识标牌等设施提档升级,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结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畅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推动在乡村旅游风景道沿线建设服务点、特色驿站、观景平台、汽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大力提升乡村环境卫生水平,实施乡村旅游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强化乡村风貌引导管控,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避免建设性破坏和“千村一面”。推动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接入在线旅游平台,完善乡村旅游网上销售、预订、交流等功能。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引导乡村发展智慧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拓展乡村旅游数字化应用场景,促进未来乡村旅游发展。

  五、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产品。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林业、中医药、体育、交通、气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开发生态旅游、采摘垂钓、农耕研学、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户外运动、数字演艺、休闲露营等深度体验业态,加快发展创意市集、特色书吧、主题酒吧、乡村博物馆等创意业态,培育跟着赛事、微短剧、短视频、演出去旅行等品牌项目。打造乡村旅游夜间消费新场景,支持发展田园音乐会、篝火晚会、美食节、采摘季、露营节等活动。打造实景演出、剧本娱乐等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支持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发夜游、夜集、夜娱、夜秀等夜间产品和服务。

  六、强化乡村旅游人才支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评价,培养一批民宿管家、乡村旅游讲解员等,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创建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人才资本向乡村流动,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推广“校村共建、企村结对”机制,建立乡村旅游辅导站,大力推进创意下乡、设计下乡。鼓励设立乡村旅游专家工作站、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动院校专家、乡村运营者等驻点指导、结对帮扶,提供项目策划、创业辅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商品研发、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建议。

  2025年6月13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文化和旅游厅 0371-69699791

  联系人:孙亚辉

  邮政编码:450003

责任编辑:刘飞